-
煤業、煤礦、礦工三煤問題與出路分析
2015/7/4 8:33:3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近年來,基于我國煤炭工業迅速從輝煌到低迷、從拯救全國到全國拯救的現實考量,經濟界、學術界特別是行業內掀起了一場煤炭革命還是革煤炭命的大討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1.消失的優勢
近年來,基于我國煤炭工業迅速從輝煌到低迷、從拯救全國到全國拯救的現實考量,經濟界、學術界特別是行業內掀起了一場煤炭革命還是革煤炭命的大討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社會精英對保障基礎能源問題的關注和困惑。近期參加新一輪“千名干部與萬名礦長談心對話活動”,明顯感到一些礦長的話題從談安全偏向了話經濟,大嘆苦經。這無可厚非,安全問題的背后是效率問題,效率問題就是經濟問題。在全國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煤礦企業的虧損面或已超過90%,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群體彌漫著悲觀的氣氛。在生存和健體面前,生存是第一要義,活命之后才有強身。
筆者認為,我國象“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樣存在“三煤”(煤業、煤礦、礦工)問題,區別僅在于農業為人畜生產糧食,煤業為工業提供能源,但共同保障了社會經濟發展。基于這種現實關懷,本研究報告對制約煤業發展的幾個問題予以廓清,以期從認識層面上厘正思路,從實踐層面上找尋出路。
我國煤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呈正相關,建國以來曾隨之仰俯12次之多,筆者感受最深的是發生于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最近2次,也是振幅最大的2次,目睹其攀上高峰又跌入低谷。如果撇開國民經濟發展,如果不管市場需求,僅僅從時間軸看,這些年煤業發展確實取得了巨大進步,煤炭產能超過40億噸/年,煤礦科技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可是,如果放眼整個經濟環境,煤業的進步就很難讓人滿意了,既便是讓人念念不忘的“黃金10年”,也是錯把體量當力量,掩蓋了關鍵矛盾和問題,錯失了最佳窗口期。可以說,煤業“黃金10年”也是失去的10年,今天的困境就是10年盲目發展埋下的伏筆。曾幾何時,煤業在能源產業競爭中具備了3個天然優勢,從而形成煤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伴隨著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煤業的3大核心優勢正在逐步消失。
第一個消失的是規模優勢。沒有規模做不了大文章。提到規模,煤業沾沾自喜,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可預見的將來,煤炭的基礎能源地位沒有變。實質是從大約15年前,煤炭部撤銷,部屬96個礦務局分拆后下放各省,就開啟了煤業的各種折騰和衰落模式,地方割據和行業封鎖陡增,再也無力實施大集團戰略,規模經濟效應蕩然無存,最痛心的是失去了行業話語權。相比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目前美國前4家煤業公司產業集中度占70%,澳大利亞前5家公司占71%,印度1家公司就占90%,而在我國,神華集團等前10家行業巨頭僅占39.6%,明顯偏低,難于調控市場。2014年7月以來,國內召開近30次聯席會議遏制煤炭市場下行,由于行業囚徒效應,煤價踩踏事件不斷,2015年前5個月還是降低了19%,6月份微弱反彈。這都是透支資源造成的折價,對國家經濟有害無益。相比國內石油行業,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組建后,迅速并購社會加油站和油庫,至2011年就攻下全國總數的54%,確立了上下游一體化業務的優勢地位。再看鐵路系統,2013年鐵道部撤銷時,近乎成建制組建了鐵路總公司。對比“石化雙雄”“鐵老大”,煤業難于攥緊拳頭,規模優勢高下立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