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振華回應煤炭數據低估:現在數據更加準確
2015/11/20 8:34:2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發布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的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在回應煤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發布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的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在回應煤炭數據低估問題時,解振華表示:現在數據更加準確、更符合實際了,更透明。
以下是文字實錄
記者:巴黎會議是萬眾矚目的,雖然報告上面寫了中國的立場,還是想請您再講述一下對本次巴黎會議的期待。對于2015的全球協議,哪幾點是應該達到的?再有,煤炭數據的修訂,之前國內都已經公開發布過,但是因為最近一些媒體又在報,所以大家有一些質疑,是不是數據被低估,能不能請您解釋一下?
解振華:巴黎氣候大會將于11月30號到12月11號召開,包括《公約》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大會,《京都議定書》的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這次會議主要目的是要達成關于2020年后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協議。現在世界各個國家圍繞著巴黎大會的成果展開多輪談判。我最近剛剛從巴黎回來,去參加了這次締約方大會的部長級預備會。從這次預備會的情況來看,各個國家態度還是積極建設性的,但是仍有分歧,特別是主要分歧還依然存在。我們希望這次會議有這么幾個成果:第一,現在已經有160個國家向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各國的自主貢獻方案(INDC),還應該會有更多的國家提交。這表明世界各個國家都在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采取行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進展。
第二,我們希望這次會議的結果要在堅持在《公約》下遵循《公約》的基本原則,是一個落實《公約》基本原則、加強全球行動的成果。我們希望能夠達成一個有力度、有雄心,而且是有法律約束力的巴黎協議。但是我們認為應該遵循《公約》的基本原則,在《公約》框架下開展談判,最后達成這個結果。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當中,應該充分體現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各自能力原則,考慮到各國國情。各個國家應該按照這個基本的原則最后達成共識,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切。
另外,要想這個會議成功,能夠達成協議,必須建立政治上的互信,過去談判和公約、議定書已經取得的共識,各個國家應該認真落實。各國已經作出的承諾必須兌現,這是建立政治互信非常重要的基礎和表現。比如說,發達國家按照公約、議定書的要求,要率先大幅度減排,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IPCC也明確建議,發達國家在2020年之前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排放至少25%-40%。而且發達國家也承諾,到2020年之前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金的資金支持,還要建立技術轉讓機制。我們希望這些承諾或者是要求都應該得到落實,這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我們希望巴黎大會的成果能夠激勵或者鼓勵、要求各個國家進行發展方式、生活方式的轉型,要向綠色、低碳轉型。也就是說,各個國家都要發展,但是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要能夠相協調,唯一的路徑就是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如果在協議中達成這樣一個共識,這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會議。
我們希望這次會議能夠取得成功,各國能夠按照這樣一個方向來努力。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氣候變化工作。我們已經作出的承諾或者我們自己確定的目標,盡管困難很大,現在看都已經完成了。我們在整個談判當中會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應該說,我們在多邊機制當中還是作了很多工作,我們國家的領導人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他們一是重視氣候變化工作,二是他們也親自跟各國領導人交換意見,推動整個多邊進程。
今年中美、中法、中國-印度、中國-巴西、中國-歐盟都發表了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這些聲明當中為巴黎大會的一些重要分歧尋找解決方案。應該說,中國政府對多邊進程發揮了很重要的建設性作用。另外,中國跟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強溝通,基礎四國的部長已經發表了聯合聲明,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強溝通,特別是“77國集團+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也在加強內部的溝通協調。現在中國和所有的國家、國家集團都有暢通的溝通渠道,這也是我們為多邊進程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
另外,剛才也提到中國的煤炭數據比此前公布的數據有所增加,應該說,這是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增加經濟數據透明度方面的一個非常明確的表示。現在數據也更加準確了,這次主要是經過第三次經濟普查之后,對整個經濟、能源各個方面的數據進一步進行普查之后作了一些調整,我覺得這個調整是更符合實際了,更透明了。在中國提交的INDC中,我們已經論證和考慮了第三次經濟普查關于煤炭、能源數據調整的情況。所以,INDC的那些內容不會受影響,而且我們作出來的承諾也不會受影響。我們會認真按照中國已經公布的自主貢獻的方案去落實,我相信經過努力,這些目標是能夠實現的。謝謝。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