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牧草與草坪草分子育種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召開
2016/8/17 10:31: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新網蘭州8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16日,第九屆國際牧草與草坪草分子育種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大學召開,這是該學術研討會首次在中國和發展中國家舉辦,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英國中新網蘭州8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16日,第九屆國際牧草與草坪草分子育種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大學召開,這是該學術研討會首次在中國和發展中國家舉辦,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英國、荷蘭、墨西哥、日本、韓國、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和中國等國家專家學者代表共250人參加,探討牧草與草坪草分子育種的國際前沿問題,最新研究成果,尋求未來分子育種發展方向。本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工程院、中國草學會、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中國草學會草業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和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承辦。
該學術研討會是草類植物分子育種學術界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世界性學術與技術盛會。該會議每2至3年舉辦一次,迄今已舉辦過8屆,曾先后在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阿根廷、土耳其等國家舉辦。此次在中國的舉辦尚屬首次,彰顯了我國牧草與草坪草分子育種方面的科技實力和被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將對我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產生重要促進作用。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劉旭發言稱,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準則。在牧區,家畜放牧輔以栽培草地支持是全球草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管理方式。在傳統農耕區,作物/牧草—家畜生產系統已經取代傳統的單一作物種植系統,成為當今農業生產的主流模式。草地這一集生產、環保、文化、社會觀賞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為一體的多功能性重要資源正在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以草地為紐帶,傳統農耕區與畜牧區的界限正在消失,不同農業系統的耦合已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趨勢。
劉旭說,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草地大國,擁有草原面積約4億公頃。據統計,西部野生牧草資源有9000余種,利用生物多樣性優勢,為牧草及草坪草育種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優異牧草與草坪草品種是草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培育優異草品種數量的多少及新品種培育技術水平的高低,也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草業科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劉旭說,本屆大會的召開正是在全球背景下面對草業生物技術、草業與現代農業、草業與生態安全、食物安全、能源安全等問題進行探討,借助這一國際交流平臺對牧草與草坪草種質資源評價、草類植物基因組學、遺傳育種技術以及草品種與環境等科學議題展開討論,將促進世界各國學者之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會議成果必將惠及世界牧草與草坪草育種產業。
與此同時,甘肅歷來重視草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生態安全建設,注重草地農業的研究發展,多年來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廣牧草種植,該省現有苜蓿65萬公頃,占全國苜蓿種植面積的13%,是全國苜蓿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
甘肅省副省長郝遠稱,2014年,甘肅在全國率先頒布了《草地農業發展試點方案》,在不同的生態經濟區域,選擇了若干個縣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鼓勵農田種草,為國家全面實施糧飼兼顧農業系統改革提供了有益的試點。希望蘭州大學和省內草業科研方面的專家學者,借助此次大會在蘭召開的有力時機,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先進的牧草培育技術和經驗,為進一步推動甘肅牧草和草坪育種研究及草牧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據悉,多年來,蘭州大學在草類植物種質資源收集、評價以及種質創新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目前已收集保存了重要草類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份,培育出了適合我國西部種植的優質牧草和草坪草新品種以及飼用植物新品種;揭示了我國西北荒漠草原典型鹽生、旱生植物的抗逆機制和分子基礎,利用其重要基因資源對豆科牧草的抗逆性進行遺傳改良,獲得了高產、優質、抗逆的牧草新品系。
作者:丁思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