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銀行業發展及改革趨勢分析
2017/3/15 10:38:1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商業銀行的行業監管體系不斷完善近年來,中國銀監會不斷完善監管理念、監管目標和監管標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銀監會出臺了一系列監管規定和指引,要求商業銀行建立更為審慎的風險管理體系,建立有效制度對高風險的市場和行業進行監管,1、商業銀行的行業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中國銀監會不斷完善監管理念、監管目標和監管標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銀監會出臺了一系列監管規定和指引,要求商業銀行建立更為審慎的風險管理體系,建立有效制度對高風險的市場和行業進行監管,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和產能過剩行業等。
在資本監管方面,自2004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出臺以來,監管機構不斷出臺對于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的政策法規,與國際監管標準接軌,加強商業銀行資本管理水平,逐漸提高對銀行業的資本監管要求。中國銀監會于2012年6月正式出臺《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對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的總體原則、監管資本要求、資本充足率計算規則、商業銀行內部資本充足率評估程序、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內容和監管措施、資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等方面重新進行全面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資本監管要求。
2、零售銀行業務增長迅速
目前商業銀行的企業貸款在國內銀行資產業務中仍占據主導地位,也為商業銀行貢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費結構升級以及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國的個人金融產品需求持續增長,個人貸款產品和非利息收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長迅速。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對個性化的理財顧問服務等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居民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將進一步推動商業銀行零售銀行業務實現快速發展。
3、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成為重要增長點
2011 年以來,中國銀監會發布了《中國銀監會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銀監發〔2011〕59 號)、《中國銀監會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補充通知》(銀監發〔2011〕94 號)、《中國銀監會關于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銀監發〔2013〕7 號)、《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13〕37 號)等一系列通知和規定,鼓勵商業銀行重點加大對單戶授信總額500 萬元(含)以下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單列年度小微企業信貸計劃,并在機構準入、資本補充、資本占用、不良貸款容忍度和貸款收費等方面,對銀行業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提出了具體的差別化監管和激勵政策。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進入平穩發展,大中型企業融資需求逐步降低,其金融服務的競爭也趨于激烈。而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其地位逐步提升,融資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已成為各銀行不可忽視的領域。各商業銀行紛紛成立了專門從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部門,建立小微企業貸款綠色通道和多樣化的產品體系。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將成為未來銀行業競爭的焦點之一。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6 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截至2016 年6月30 日,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9.31 萬億元,同比增長15.5%,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4.6 個和8.2 個百分點,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1.2 個百分點。
4、金融領域的綜合化經營不斷深入
隨著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以及金融脫媒趨勢的日益凸顯,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對于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挑戰不斷增加。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產權交易中心等多層次金融市場的發展,對大型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金融業務牌照管制的逐步放松,商業銀行逐步通過收購兼并或設立專業公司的方式進入證券、保險、信托、金融租賃等其他非銀行金融業務,從傳統單一的商業銀行向綜合經營的銀行控股集團轉變,發揮各經營機構的協同效應,加快綜合化經營步伐,適應多樣化的客戶需求和混業競爭要求。
5、銀行收入結構持續多元化
在我國銀行業普遍資本金趨緊的情況下,各家銀行加大了中間業務的發展力度,以減少對銀行資本金的消耗。近年來,隨著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不斷拓展以及實體經濟金融服務需求的增長,國內銀行業的業務范圍和收入結構不斷發生改變,非利息收入比重不斷擴大。同時,由于我國銀行業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資產管理、金融期貨、汽車金融服務、信息咨詢、投資理財等高附加值的創新性業務也在加速發展。另外,商業銀行更加注重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挖掘客戶需求,注重客戶體驗,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從而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增強客戶黏性,實現多種產品和服務的收入。
隨著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定價模式的市場化,以及銀行產品和服務的日益豐富,中間業務收入將成為銀行業新的盈利增長點;這有利于銀行業改善收入結構,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提高收入的穩定性。
6、差異化經營和產品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銀行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戰略意識日益強化,開始主動選擇不同的戰略定位,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建設,重視自身品牌的培育,構建起符合自身特色的比較優勢,不斷開辟市場競爭的新領域。商業銀行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通過加強產品創新規劃、健全創新組織、完善激勵機制、規范創新流程,持續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在消費信貸、理財產品、電子銀行、現金管理等領域,產品創新尤其活躍。
7、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競爭日益激烈
目前,我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下限限制、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限制和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已全面放開,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此外,近年來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迅速,金融機構開始發行大額可轉讓存單,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日益深入。
利率市場化對中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能力、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產生一定的挑戰,但也將鼓勵中國商業銀行開發更多創新產品及服務。此外,利率市場化將加大銀行業的競爭壓力,促使中國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尤其是中間業務產品及服務方面,如投資銀行、理財及另類投資服務等。
8、互聯網金融領域快速發展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融合,互聯網金融產品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第三方支付、網絡理財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已經在支付渠道、投融資渠道、資產管理等方面對傳統商業銀行形成了有力的跨界競爭。互聯網金融在降低交易成本、擴大客戶服務范圍、應用大數據進行客戶分析、增強金融業風險管控能力等方面具有優勢。
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已經普遍意識到互聯網技術正在給銀行業帶來深刻變化,加快了自身電子渠道的創新升級。目前,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基本形成了由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等構成的全方位電子銀行服務體系,尤其是以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為代表的新型電子渠道高速發展。此外,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還通過加快互聯網技術在傳統業務領域的應用、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或基于互聯網技術研發新平臺、新模式等方式,加快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戰略布局和創新。因此,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未來中國銀行業發展的一大方向。
9、穩步推進國際化進程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推進,我國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正在穩步推進海外布局,通過設置海外機構或投資入股境外金融機構等方式推進國際化進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圍繞開展境外業務的中國企業以及赴海外的個人客戶,開展存貸款、貿易金融、國際結算等商業銀行業務,個別商業銀行境外機構已成為服務當地客戶的主流金融服務機構。根據境外監管特點,部分銀行設立了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等境外機構,成為開展綜合化布局,提升跨業務跨市場服務能力的重要平臺。根據《2015年度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截至2015 年末,總計22 家中資銀行開設了1,298 家海外分支機構,覆蓋全球59 個國家和地區,大型商業銀行境外總資產約1.5 萬億美元。
10、民營銀行和存款保險制度的穩步推進
2014 年3 月,國務院批準5 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2014 年7 月,中國銀監會正式批準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和天津金城銀行3 家銀行的籌建申請;2014 年12 月12 日,微眾銀行成為首批試點中首家獲準開業的民營銀行。2016 年以來,又新增12 家民營銀行進入論證階段,重慶富民銀行、四川希望銀行和湖南三湘銀行先后獲批籌建。民營銀行步入正軌,將倒逼傳統銀行改革,促進銀行業的良性競爭。
2015 年3 月31 日,國務院公布《存款保險條例》,自2015 年5 月1 日起施行。
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通過最大程度地強化市場紀律約束,營造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提高公眾信心,降低擠兌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國際經驗表明,發達國家在利率市場化之前或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大多數都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并發揮了較好的作用。隨著中小銀行的發展以及民營銀行的逐步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設立可以有效防范銀行風險的積聚和爆發,有利于銀行穩健經營和銀行系統穩定。但我國一般性存款余額較大,因此繳納保費不可避免地會對銀行財務管理和利潤水平有一定的影響。
總體而言,我國銀行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新形勢下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將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不斷鞏固和擴大本行在客戶、網絡、信譽等方面的重要優勢,促進自身持續快速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