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反欺詐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2017/5/10 10:38:1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誘發欺詐盛行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互聯網欺詐及信貸風險發生率的上升。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欺詐風險已在全球排名前三,網絡犯罪導致的損失占GDP的比例為0.63%,這一數字僅次于美國的0.64%。與一、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誘發欺詐盛行
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互聯網欺詐及信貸風險發生率的上升。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欺詐風險已在全球排名前三,網絡犯罪導致的損失占GDP的比例為0.63%,這一數字僅次于美國的0.64%。與此同時,由于移動設備應用廣泛,交易速度和頻率提高,風控及反欺詐難度不斷增加,欺詐風險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欺詐范圍也由原來多發生在金融行業,逐漸擴展到社交、娛樂、游戲、電商等多個領域。
全球欺詐范圍地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欺詐行業分布地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1、傳統金融行業加速向互聯網化發展
1)網上銀行交易規模穩定增長
2011年以來,傳統銀行業為了有效應對來自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產業的挑戰,開始進入向互聯網化轉型的加速發展階段,網上銀行用戶數量在不斷增加。2015年,我國網銀用戶達到33639萬人,同比增長19.23%。
2015Q1-2016Q1中國網上銀行客戶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09-2015中國網銀用戶規模變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6年第1季度,中國網上銀行客戶交易規模達到555.5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率為8.9%。通過幾年間的發展,用戶對于網上銀行的接受程度與前期已有較大提升,而電商的持續火熱與網絡渠道理財產品的日漸豐富,將推動網上銀行交易規模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到2020年我國網上銀行交易規模可超過10000萬億元。
2016-2021年中國網上銀行交易規模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手機銀行交易規模保持強勁增速
手機銀行客戶交易規模持續保持強勁增速。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手機銀行規模的增長奠定了基礎,同時第三方移動支付的普及和手機銀行業務的不斷晚上促使手機銀行客戶交易規模的持續強勁增長。2016年第1季度,中國手機銀行客戶交易規模達到29.62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達到31.6%。
2015Q1-2016Q1中國手機銀行客戶交易規模(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互聯網保險有望達到萬億規模
互聯網保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客戶提供保險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自2011年以來,互聯網保費規模從32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2234億元,同比增長160.1%,4年增長69倍。開通互聯網業務的保險公司數量已超過10家,滲透率也從13年的1.7%到14年的4.2%到15年的9.2%。
2011-2015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1-2015經營互聯網保險公司數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互聯網保險市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431.1億元,是上年同期的 1.75倍,與2015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全年保費水平接近。2020年,互聯網保險行業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到1.75萬億,較2015年有4-17倍的增長。
4)互聯網理財市場蓬勃發展
2015 年底,互聯網理財市場整體規模為 65662.3 億元人民幣,其中貨幣基金產品的規模為 34949.3 億元人民幣,占總體市場規模的 53.2%;其他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規模為 23235.9 億元,占總體市場規模的 46.8%。
2015 年中國互聯網理財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 年中國互聯網理財市場移動端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互聯網理財市場 APP 使用情況來看,2015 年互聯網理財移動端用戶增長快速,年初的月活躍用戶數為 818.3 萬人,而年末則達到 2634.4 萬人。
按照投資理財類欺詐的類型劃分,P2P 網貸是 2014 年上半年投資理財類網絡詐騙中報案數量最多的一個類型,占比為61.6%;其次為天天分紅和貴金屬交易類,占比分別為 27.5%和9.4%;其他類型,如外匯交易等,僅占 1.4%。
投資理財類欺詐類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迎來快速發展
1)P2P網絡借貸行業日趨成熟和多元化
P2P 網絡借貸行業發展日趨成熟和多元化,2015 年 12 月底,網貸行業運營平臺達到了 2595 家,相比 2014 年底增長了 1020家,絕對增量超過創歷史新高。
各年網貸運營平臺數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Q3-2016Q3中國P2P網貸市場交易規模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P2P行業7 種主要騙貸行為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第三方支付成交量暴增
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包括非金融支付機構規模以上企業互聯網支付業務、銀行卡收單、移動支付、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等業務的交易規模。自 2009 年以來,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以 50%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擴大,2015 年交易規模達 31.2 萬億元,預計到 2020 年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有望突破 48 萬億元。
2009-2015 年中國第三方支付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2020 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其中,2016 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交易規模達到 19 萬億元,同比增長 62.2%;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 38 萬億元,同比增長 215.4%。同比增速較去年 46.9%的增速有著較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第三方支付的蓬勃發展給網購詐騙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工具,2016年 10-11 月期間,安全聯盟共接收各類舉報信息26.4 萬條,其中網購詐騙舉報 3.91 萬條,占舉報總量的 14.8%,與同期相比,網購詐騙的舉報數量上升了 113%。絕大部分網購欺詐信息通過冒充網店或電商平臺打退款電話、發虛假優惠短信,誘騙點擊病毒網址或釣魚鏈接進行。網購欺詐的騙錢行為多通過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或是在釣魚頁面不明真相地被轉賬。
2016 年十月份網購詐騙類型分析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針對網購賣家的詐騙類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爆發同樣伴隨著欺詐
1、互聯網消費金融迎來爆發式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的進一步深化,消費逐漸取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目前中國消費性貸款在總貸款中的占比只有 20%左右,相對于歐美 50%的占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人們消費觀念以及能力的提升,加上消費金融牌照的進一步放開,這一比例勢必會持續提升。
2013-2017 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中國消費信貸市場規模及互金滲透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消費金融形式多樣,欺詐風險陡增
隨著消費金融的參與機構不斷增多及客戶的擴大,2015 年中國消費金融行業資產不良率已達 2.85%,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值得警惕。
此外,消費金融的壞賬損失超過 50%來源于欺詐。身份冒用類欺詐占比最高,其次是團伙欺詐,以及賬戶盜用、惡意違約等。18%的消費信貸申請人在最近 12 個月曾用 3 個或者 3 個以上的手機號,30%的申請人最近 12 個月穩定活動縣級區域個數在 3個或者 3 個以上。
消費金融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監管尚未成熟,網絡上黑戶、套現、詐騙等搜索詞頻現,違法現象頻出,加劇行業風險。大學生成為消費金融主要用戶,其金融意識弱,還款能力有限;個人征信體系不健全,使得風險防范存在空白點,都是目前消費金融行業的痛點。
近年來我國消費金融行業資產不良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人行征信系統覆蓋有限, 第三方反欺詐可彌補信用真空
為了推動我國信貸市場的發展,維護金融穩定,人民銀行于2004 年啟動個人征信系統建設,2006 年建成全國集中統一的個人征信系統。征信系統基本上為國內每一個有信用活動的個人建立了信用檔案,截止至 2014 年底,個人征信系統為 8.57 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然而其中有信貸記錄的自然人只有 3.5 億多人,也就是說至少還有 5 億有信貸需求的自然人在征信系統中沒有信用記錄。
人行個人征信系統覆蓋人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4、非金融類欺詐也廣泛存在
欺詐和信用風險是金融領域的重災區,信用風險僅在于金融領域,而欺詐風險存在與任何領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多種基于互聯網的應用服務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當中,除了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P2P 和消費金融服務等,還有線上直播、網絡游戲、網絡購票等服務,在這些非金融領域也隱藏著大量的欺詐風險。
基于互聯網的詐騙形式與消費熱點、消費習慣同步,并通過移動端的途徑詐騙增長尤為迅速。網絡詐騙的類型與消費熱點呈現同步態勢。當電商等商家進行大規模促銷活動時,以電商名
義進行欺詐的活動也隨之增加;當各地返鄉、旅游熱潮出現時,各種退票、改簽等詐騙增多;當春節期間“全民搶紅包”態勢形成,各種虛假紅包詐騙急劇增多。
詐騙類型月度分析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欺詐類型種類繁多,途徑豐富,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移動端的傳遞數量較 PC 端增長迅速。中獎欺詐舉報數量最多,占比17.92%;其次是積分兌換,占比 12.72%;退款欺詐占比 12.14%;虛假兼職占比 10.4%。
欺詐信息傳播終端分析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主要欺詐類型比例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