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加大OLED生產線投入 顯示技術迎新發展
2017/12/11 13:04:1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1年開發出全球最大的55英寸OLED電視面板,2013年全球首款6英寸智能手機用可彎曲OLED投入量產,2015年投建全球最大以OLED為中心的工廠(P“2011年開發出全球最大的55英寸OLED電視面板,2013年全球首款6英寸智能手機用可彎曲OLED投入量產,2015年投建全球最大以OLED為中心的工廠(P10),2016年宣布投資1.99萬億韓元新建柔性OLED生產線……”
(圖片來源:互聯網)日前,記者來到LGDisplay,聆聽其背后的故事。這家企業的歷史與未來,是全球顯示技術企業的一個典型縮影,也見證了世界OLED產業的發展歷程。
1987年,美籍華人鄧青云發明了有機發光顯示技術(OLED),由此開啟了全球對OLED的研究。如今,人們在電視、手機、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上,可以感受到OLED正在以其自發光、高畫質、可實現柔性顯示等優點帶來日常生活方式的改變。
當前,中國、韓國、日本等國的顯示巨頭在不斷加大對OLED生產線的投入,擴大研發投入,帶動OLED產業鏈快速拓展,在制造設備、材料、組裝等產業鏈都將孕育巨大的機遇。
從克服困難到實現產業化
每一項技術的發展并非一蹴而成,需要經歷數年的磨練與修行,OLED也是如此。30年來,OLED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化進程經歷了跌宕起伏。
1987年,鄧青云在《應用物理快報》上發表著名論文《有機場致發光二極管》引起,學術界和產業界關注。1990年,Burroughes等人發現以共軛高分子PPV為發光層的OLED,自此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始OLED研究。
據介紹,OLED技術起源于歐美,但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的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東亞,如日本、韓國、中國等國。
日本企業最早開始研發OLED,卻因產業瓶頸曾全面退出。當前,日本顯示(JDI)、夏普又計劃重新上馬6代OLED面板生產線;在該領域經營多年的索尼,因投入大、產出少,曾于2010年3月停止生產銷售。
1996年,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邱勇開始關注并研發OLED,并逐漸組織成立OLED項目組。2001年年底,北京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籌資建設中國大陸第一條OLED中試生產線。
“2003-2004年,當時全球有22家企業從事OLED研究,因技術太難,且市場接受有一個過程,1-2年后僅剩下9家。”昆山國顯光電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張德強表示。
維信諾在堅持中成長起來。2008年,維信諾建成中國大陸第一條大規模生產線PMOLED生產線。當年,清華大學和維信諾合作成功將OLED產品應用于“神七”宇航員艙外航天服,這是國際上首次將該技術應用于航天領域。
作為全球較少幾家在OLED行業提前布局,早研發、多投入的企業,韓國企業三星、LGDisplay逐漸實現產業化,成為市場的領航者。三星占據了全球移動設備OLED市場95%以上的份額。2016年,三星在全球AMOLED手機面板出貨占比高達97%。
而LGDisplay在解決大尺寸OLED屏幕畫面模糊這一問題,具有顯著優勢,引領了行業發展。通過在次像素中加入白色像素點,保證畫面精度的同時還可以整體提升畫面的亮度和對比度。色彩提升技術也能夠將像素制作得更小,從而在大尺寸和超高清面板的制造過程中體現優勢,并能使產品在任何觀看角度均能展現相同的色彩。正因如此,LGDisplay不僅是目前世界第一液晶面板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廠商。
中國或將成全球供應第二極
“OLED是新一代的顯示技術,我國面臨著最好的發展機遇。在技術研發水平上,與國際幾乎同步;在產業化方面,我們緊隨韓國,甚至超越日本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張德強表示。
近年來,我國政策支持逐步完善,多項政策出臺支持OLED產業發展。2006年2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開發有機發光顯示技術,建立平板顯示材料與器件產業鏈”列為優先主題。2012年7月,《“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加快推進OLED等新一代顯示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攻克OLED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關鍵裝備、材料,提高OLED照明的經濟性。
與此同時,我國也加快OLED行業發展。2011年,我國首個國家級OLED工程實驗室已經落戶四川長虹,國內首條完整的大尺寸OLED顯示屏生產線已在長虹投產。2011年6月,由國內19家OLED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的中國OLED產業聯盟在廣東惠州成立。
“近年來,我國OLED產線建設初具規模,逐步由技術研發向規模化生產過渡。加快在OLED柔性面板的布局,目前國內的7條6代產線均為柔性產線,預計在2018年初開始逐步出貨。”中國OLED產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耿怡表示。
IHS預測,未來,中國的增長與投資都將最快。到2020年,中國OLED產能將占據全球產能28%左右,成為全球OLED供應第二極。
還需解決科技難題
如今,OLED從最初的市場不佳、研發困難,走過技術突破、國家鼓勵、市場接受,并形成全球多家企業參與的格局。OLED具有自發光、超輕薄、寬視角、低功耗及可實現柔性顯示等優點,已成為顯示領域中第三代顯示器件的主力軍。
目前,OLED已經成為顯示行業的一個熱點話題,蘋果、三星、LG、京東方、華星光電、維信諾、華為、創維、OPPO、VIVO、小米等知名品牌陸續加入OLED陣營。今年11月,索尼OLED電視A1正式亮相,成為索尼回歸OLED的首款產品。
Ubiresearch的調研報告顯示,2016年AMOLED面板銷售金額增長約38%,2020年這個數據將上升至49%,達到717億美元的銷售金額。隨著中國市場對新產品及新技術的理解度和接受度較高,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OLED市場前景廣闊。
“當前,OLED技術克服種種困難,已走向大規模產業化。”鄧青云表示,OLED依然存在著一系列尚未解決的科學技術難題,希望有志者勇攀高峰,繼續推動有機電子學和有機光電產業的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省電、對比度高、超薄、柔性的OLED,仍需進一步加大投入研發,破解良品率低、壽命低、成本高等問題。同時要保持對OLED面板的適度積極投資,并且這個投資要跟產品開發、產業鏈建設相匹配。隨著OLED能耗、成本等問題得到更好解決,OLED將成為下一代主流顯示技術,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記者 鄧淑華)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