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平均工資、適齡工作人口及工業機器人銷量分析
2018/1/8 12:16:3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更多地表現為存量市場 工業機器人是在工業生產中使用的機器人的總稱,通過編程或示教實現自動運行,是能夠代替人工完成各類繁重、乏味或有害環境下體力勞動的自動化機器。工業機器人通過其高精度加工來提升產品品質,及替代機械重復1、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更多地表現為存量市場
工業機器人是在工業生產中使用的機器人的總稱,通過編程或示教實現自動運行,是能夠代替人工完成各類繁重、乏味或有害環境下體力勞動的自動化機器。工業機器人通過其高精度加工來提升產品品質,及替代機械重復勞動來提升工作效率。
除 08 年金融危機之外,機器人行業總體而言于過去十余年實現了高速增長,金融危機過后也復蘇良好。根據數據,2016 年工業機器人銷量為 29 萬臺,過去五年復合增長率達 12.42%。工業機器人本體 2016 年銷售額達 126.7 億美元,集成加本體市場容量按本體三倍計算,2017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容量約 2700 億人民幣。
2、中國市場具備長期成長邏輯,為全球主要增量市場,市場規模超千億
自從2010年起,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進入強爆發期。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9萬臺,同比增長31.28%,占全球銷量約 31%,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市場。2012 年至 2016 年,五年復合增速達 40.7%,遠高于全球 12.4%的增速。
2015 年我國制造業 GDP 約為 21 萬億,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高于美國的 15 萬億,德國的 4.7 萬億和日本的 6.6 萬億。巨大的制造業規模及低自動化水平創造了巨量的制造裝備需求,中國市場成為全球主要增量市場,為機器人行業高成長之源。從全球主要工業國機器人銷量中清晰可見,除中國外其余國家大致為存量市場。
2015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約 510 億元,包含單體機器人銷售及系統集成和周邊市場。我國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計劃于 2020 年機器人密度達到 150 臺/萬人,為2015 年三倍。若機器人產業發展達規劃預期,2020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可達約 1500 億。
工業機器人行業的核心邏輯是機器換人、機器助人,其核心在于衡量機器成本與人工成本之間的差值,以及機器人高精度高速率的機械特性所帶來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提升。
計劃生育三十余年,我國出生率相較七八十年代明顯下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同時,我國人口紅利拐點已于近年到來。2010 年為我國適齡勞動力人口峰值,隨后便逐步下滑,與我國機器人的爆發時點基本匹配。
另外,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逐步推進,第二產業中制造業占 GDP 的比重在近五年下滑了約 8%。第三產業的興起及新生代年輕人對重復勞動的厭惡,加劇了勞動力在制造業中的流失。
適齡勞動力的減少及我國邊際生產率的提升,在 09 年后快速推高了工資水平。且無論是我國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抑或是中西部地區,其人工成本都呈現普升趨勢,傳統制造業難以通過位移廠房來釋放全部人工成本壓力。另外,激烈的競爭使得大部分制造企業難以獲得超額收益,想方設法降低人工成本為有效出路,中國發展方式由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
中國制造業用人成本逐年升高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國各處平均工資呈普升格局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適齡工作人口拐點已至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人口老齡化十分明顯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另一方面,進口替代、外資本土化及技術進步三大因素推動工業機器人均價的下滑,與人工成本的上升形成持續擴大的剪刀差,凸顯了機器換人的經濟性。
進口替代:隨著我國機器人產業鏈的逐步完善及對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國產機器人已經開始從無到有,從低端到高端開始與外資企業進行競爭,引起價格的下降。使價格下降最明顯的當屬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突破。如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機構就已經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研發上取得了一定突破,有小批量的生產和示范應用。這使得不少國外核心零部件生產商為保有市場,產品在華售價大幅度下降。單就高精度減速器來說,價格就比前兩年至少降低了 1/3。
外資本土化:為了使價格能夠被客戶接受,外資巨頭紛紛在華建設組裝線,擴大產能以規模降成本。另外,外資品牌目前的策略是通過降價普及產品,然后在后續服務、配件等環節賺錢。以一臺有效載荷為 5kg、帶 6軸操縱裝置、控制器和軟件的 6 軸機器人為例,價格從 10 年前 7-8 萬美元降到 2-3 萬美元。
技術進步:如近年來在工業機器人的制造中,碳纖維、尼龍、樹脂等復合新材料已開始逐步替代傳統的鑄鋁、鑄鐵等,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微處理器的性能越來越高,而價格則越來越便宜,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 1-2 美金的 32 位微處理器,大大降低了控制器的成本。
出口及進口均價(千美元/臺)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中國產業工人的成本逐年提升,對規模較小企業無法支撐機器人替代成本,對小企業有較大沖擊,反而利好行業龍頭企業。
據測算,2015 年,使用一臺機器人的成本攤銷后不到 6 萬元/年,而使用一名工人成本近 10 萬元/年。中國機器人網數據,工業機器人使用成本僅為人工的 23%,工業機器人產品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每年成本約 5 萬元,而三個成熟的焊接技工每年的成本達到 7.2 萬元*3=21.6 萬元。
另外,在中國制造業利潤空間被壓縮,制造業轉型升級壓力下,制造業勢必往更高技術含量的方向發展,以建立競爭壁壘。許多高精度的制造任務人類難以勝任,工業機器人在行業趨勢下成為剛需。
因此,在制造業面臨升級壓力和人口紅利消失的情況下,機器人成本的下降,加之人工成本的上升,使得“剪刀差”出現,越來越多的行業將加快推進“機器人替代人”的過程。工業機器人成為趨勢明朗的高確定性高成長行業,并具備長久持續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