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鐵行業科技創新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2020/12/15 15:10:5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工業報12月12日獲悉,近年來,我國科技改革步伐加快,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科技改革政策,加強科技改革頂層設計,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鋼鐵行業科技創新取得中國工業報12月12日獲悉,近年來,我國科技改革步伐加快,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科技改革政策,加強科技改革頂層設計,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鋼鐵行業科技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績,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鋼鐵行業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尚有差距,產品性能仍待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成熟度仍有空間,關鍵核心技術仍有缺口,低碳技術任重道遠,智能制造潛力還需深挖,模式創新有待優化。
“我國加快科技創新,必須審時度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開展前瞻性的研究,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一些原創理論,做出一些原創發現,力爭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實現發展突破。”12月12日,在“2020(第九屆)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新創強調。
鋼鐵企業研發體系需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正在開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科技創新鏈條不斷延伸,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李新創介紹,我國鋼鐵行業科技創新研發項目碩果累累,領先產品層出不窮,先進工藝和裝備廣泛應用,超低排放污染防治技術不斷突破,節能低碳技術迅速發展,新科技引領鋼鐵智能制造蓬勃發展,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創新人才不斷涌現,創新商業模式持續支撐鋼鐵產業科技發展。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助理、經濟處處長趙峰認為,目前,我國多數鋼鐵企業研發體系建設不完善,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未能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實現各環節優勢互補。原有設施老化,而新的技術基礎設施又不足,導致以實驗為基礎的原始性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有關鋼鐵行業重大關鍵技術的基礎研究無力顧及,其中主要原因:過去數十年我國鋼鐵工業處于增量時期,對于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不夠。“技術創新需要長期積累,且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我國鋼鐵工業起步晚,基礎薄弱,不足以支撐持續的研發創新工作。”趙峰說。
利用技術升級實現以生產高端產品為引領
李新創指出,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于“創新”的最新定位和要求,是中國鋼鐵工業“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根本準則。為實現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將“外延型”經濟增長方式轉為“內涵型”增長模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只有加強成本控制,深度挖潛對標,精準靶向提效,利用技術升級實現以生產高端產品為引領的創新,才能成為真正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鋼鐵企業,這對于激發鋼鐵企業活力,賦能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李新創認為。
實際上,比如在節能低碳方面,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牽頭完成的“鋼鐵企業節能低碳指標體系建立與應用”成果,中國節能協會組織認定達到國際領先,獲得節能減排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創新研發方面,中信泰富特鋼由應用型研發向原創型研發方向轉變,不斷探索特鋼材料領域前沿技術與綠色技術的研究。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萌發,智能化成為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創新活躍,有力推動了制造業質量穩定、效率提升、決策智能,催生了新增長點。”趙峰介紹說。
趙峰認為,我國鋼鐵工業技術創新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在工藝裝備方面仍存在“卡脖子”問題,如熱軋帶鋼無頭軋制技術與裝備、極限規格板材先進熱處理裝備及工藝技術、先進連續退火與涂鍍裝備等。
李新創強調,未來,我國鋼鐵企業要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創新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用創新助力企業精準提效。一是完善行業科研體制與激勵機制,二是推進鋼鐵企業科技創新內部資源整合,三是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四是發揮好行業科技智庫作用。
“2020(第九屆)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主題為“創新驅動 精準提效”,由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中國金屬學會主辦,中國金屬學會冶金技術經濟分會承辦,共有來自中國寶武、河鋼、華菱鋼鐵、中信特鋼、山鋼、新天鋼、新興鑄管、陜鋼、南鋼、普陽鋼鐵、濰坊特鋼、新金鋼鐵、鑫達鋼鐵、晉南鋼鐵、山西建邦、鑌鑫鋼鐵、六安鋼鐵等鋼鐵企業以及五礦、中冶、中鋼、安徽首礦大昌金屬材料、慶華能源、東北大學等鋼鐵上下游相關企業、金融機構、外資機構、科研院所、技術公司相關負責人及代表近200人參會。(孟凡君)
轉自:中國工業新聞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