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增材制造行動計劃出臺產業發展步入新階段
2018/1/2 15:00:4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是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將對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產業鏈組合產生深刻影響。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新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是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將對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產業鏈組合產生深刻影響。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萌發,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增材制造產業發展,將其作為未來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給予大力扶持。我國也已將增材制造產業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重點。
我國增材制造產業 得到快速發展
201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以下簡稱《推進計劃》),在政策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增材制造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國增材制造產業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2016年產業總產值達80億元,預計2017年將超過10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為核心,中西部地區為紐帶的產業集聚區。
二是技術工藝取得突破。一批工藝設備、關鍵零部件、軟件系統加快創新,光固化成型、激光熔融沉積成型等工藝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北京鑫精合研發出大型激光沉積制造設備,可生產制備大尺寸高性能航空關鍵結構件;湖南華曙高科開發了全球首款具有開源特征、多模塊功能一體化的工業級增材制造智能控制系統;深圳摩方材料已研發出精度達到0.5微米的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打印設備。
三是專用材料發展。已有100余種增材制造專用材料實現產業化。湖南華曙高科與德國巴斯夫合作研制的高性能專用尼龍PA6、中科院金屬所研發的高性能鈦合金棒絲材等已經量產;中航邁特的球形鈦合金粉末、浙江亞通焊材的模具鋼18Ni300金屬粉末等部分指標超過國外同類產品。
四是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增材制造技術已從一般消費品制造推廣到航空航天、核工業、醫療器械等高端裝備研發制造領。西安鉑力特利用激光選區熔化技術成功解決航空航天極端復雜精密構件制造難題,每年可批量生產復雜精密結構件8000余件;中廣核集團利用激光選區熔化技術制造的核電站復雜流道儀表閥閥體,滿足國際核電標準RCC-M的要求,可小批量快速生產;北京愛康醫療基于三維精準構建技術(3D ACT)研發的脊柱椎間融合器已獲得上市許可。
五是生態體系初步建成。2016年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西安交大及北航、清華大學、西北有色院、寧夏共享等13家單位籌建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產業聯盟等組織相繼成立,包括標準、檢測、認證等在內的生態體系建設加速。
力爭到2020年實現 產業發展五大目標
目前,我國增材制造產業發展已從起步培育進入加速推廣的新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關鍵技術滯后、創新能力不足、高端裝備及零部件質量可靠性有待提升、應用廣度深度有待提高等問題。針對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需求,12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公安部、財政部、商務部、文化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資委、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共12個部門印發了《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產業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舉措。
《行動計劃》提出“四五六五”的核心思路,將聚焦重點制造、醫療、文化創意、創新教育四大領域,實施提高創新能力、提升供給質量、培育龍頭企業、推進示范應用、完善支撐體系等五大任務,采取統籌組織協調、加大財政支持、拓寬融資渠道、深化國際合作、強化安全監管、發揮行業組織作用等六項措施,力爭到2020年實現產業發展五大目標。一是產值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2020年產業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二是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突破100種以上滿足重點行業需求的工藝裝備、核心器件及專用材料;三是行業應用顯著深化,開展100個以上試點示范項目,在航空、航天、汽車等重點制造及醫療、文化、教育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四是生態體系基本完善,形成完整的增材制造產業鏈,包括計量、標準、檢測、認證等在內的生態體系逐步完善;五是全球布局初步實現,培育2——3家以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2——3個國際知名名牌,一批裝備、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作為《推進計劃》的有效銜接,此次《行動計劃》由12個部門聯發,力度空前,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增材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視和支持。下一步,各相關部門將按照《行動方案》的核心思路,大力協同,聯動推進,著力推廣增材制造技術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業、汽車、電力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家電、模具、鑄造等重點制造領域的示范應用,推動“3D打印+”在醫療、文化創意、創新教育、互聯網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不斷推進增材制造技術在軍工領域的創新應用,加強軍民資源共享,促進軍民兩用技術加速發展;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特色鮮明的示范企業和產業集聚區,建立從材料、工藝、軟件、核心器件到裝備的完整產業鏈,健全完善增材制造生態體系。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