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石家莊晶達建筑體系有限公司董事長、CL建筑體系發明人張晶廷
2020/12/3 17:51:48 來源:中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和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各行各業都開始積極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往更高端、智能、環保、高效的方向發展。鑄就建筑領先體系 ,創造行業成就輝煌
——訪石家莊晶達建筑體系有限公司董事長、CL建筑體系發明人張晶廷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和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各行各業都開始積極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往更高端、智能、環保、高效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建筑行業也同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從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來說,若建筑業能及時改變傳統粗放式施工技術和管理模式,對促進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俗話說:“人才進行工作,天才進行創造”。石家莊晶達建筑體系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晶廷正是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業內“天才”,他針對建筑行業的一些缺陷,獨具匠心地開創了CL建筑體系,推動建筑數字技術工廠現代化,對行業整體都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同時也對推動中國建筑行業健康發展,走向世界高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成功——這個被賦予無限光環的詞匯,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于多數人而言,或金榜題名、或發家致富,就足以令人十分羨慕,然而對張晶廷來說,成功不只是一種擁有鮮花和掌聲的高光時刻,也不僅是一種實現個人價值的滿足感,而是一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奮斗狀態,更是一種可以為國家和人民做實事的人生信仰。
與一般行業精英相比,不同的是,張晶廷的個人履歷更加精彩:他出身農家,十幾歲就開始為生計奔波,后來在仕途正好時辭去了人人羨慕的“鐵飯碗”,毅然投身商海,而后更是屢次創造了業內神話,提出了多個利國利民的建議,還贏得多項殊榮,被以李總理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人高度贊揚,如此待遇,這在業內可謂是史無前例的……
創新建筑體系,領先行業水平
張晶廷出生于河北省景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精神,小學畢業后就在社會上打拼,未滿20歲就成為了建筑工地的包工頭,幾年的出色工作下來,被當地群眾和組織一致推選為村支部書記,可謂是年輕有為、春風得意。此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遍祖國大地,民營經濟逐漸風生水起,這也牽動了張晶廷內心深處的創業夢想,面臨選擇,他有一次毅然辭去工作,投身自己喜愛的建筑行業之中。
創業以來,張晶廷就不斷學習、精進,努力學習行業最新的政策,吸收行業最先進的知識。“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由于對建筑行業的喜愛之情,經過不斷積累和思考和創新,終于,他從一個腔熱血的初創者成長為一個碩果累累的實干企業家。1990年,張晶廷用鉻渣和廢玻璃制作一種新型鉻晶板技術,從此進入了環保和節能領域的研究,在歷時兩年的研究鉻渣治理過程中,他了解到世界發達國家對建筑節能和墻體改革的重視的同時,意識到同行業我國和發達國家相比的差距,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張晶廷開始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將中國的建筑做到世界頂級,為中國建筑行業增光添彩。
在當時,我國傳統建筑材料還是利用黃土為主原料加工制作成型、煤作燃料燒成的實心紅磚的實心粘土磚,這種磚雖然價格便宜、性能穩定,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有諸多弊端,這種磚的生產需要大量粘土,也就是說,它得在地上挖坑,把地表下面深層的土質取出,從而導致大量耕地被破壞,取過粘土的耕地便無法再次利用,在生產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對環境有極大的破壞。此外,它還有保暖性差、比重過大等一系列缺點。為此,張晶廷一直在尋找用新型建筑墻體材料來代替耗能高、毀壞農田、抗震保溫差的實心粘土磚的方法,對此,他翻閱了大量的書籍,考察了國內外無數個項目,想要找到一種省錢又高效的節能建筑方法卻又毫無頭緒,一時之間,這個行業“怪才”似乎也陷入了瓶頸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晶廷在國外看見了一種用鋼絲夾芯板做圍護墻的做法,這極大激發了他的靈感,也為他日后CL建筑體系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1992年,在國內外率先提出了復合鋼筋混凝土剪力受力理論張晶廷發明了中間桁條向四個方向立體交叉的鋼絲網架夾心板,并創立了石家莊晶達建筑體系有限公司,在歷時十年的時間里,張晶廷帶領企業團隊經過不斷的技術攻關,研究成功了復合混凝土剪力墻的受力模型,設計計算方法構造要求、加工機械、施工方法、驗評標準等一套完整的理論,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模型擬動力實驗。研發出了CL建筑體系 ,這種體系是將工廠做好的網架板與綁好的鋼筋架進行固定,把保溫層和鋼筋交織在一起的復合剪力墻,建筑施工時直接澆鑄兩側混凝土形成剪力墻,帶保溫的替代用磚改變了古老的工藝技術,既節能保溫隔熱又能和建筑同步施工完成,實現了建筑工廠化生產,大大減少了工作強度,可以說,在整個建筑行業都有劃時代的意義。有些刊物報道,1826年英國人發明了水泥,25年后法國人把鋼筋放進混凝土墻里,形成鋼筋混凝土剪力墻,150年后,中國人把保溫材料放進混凝土剪力墻中間使混凝土墻有了保溫功能。因此,CL建筑體系自1994年在建設部立項以來,始終立足行業的最前沿,相繼獲得幾十項國家專利,得到了國家和行業的高度認可:CL建筑體系被建設部鑒定為綜合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入選全國建設行業科技成果推廣項目,且被評為國家康居示范工程;選用的部品與產品,入選建設部建設事業“十一五”推廣應用技術;榮獲河北省發明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是首個通過認定的建筑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技術等獎項;河北省、河南省、黑龍江省等多個住建廳專門成立了CL建筑體系推廣領導小組,入編了國家PKPM節能設計軟件;國家住建部出版發行全國再教育培訓教材;建設部309號文件把CL建筑體系專門向國務院辦公廳作了匯報,匯報中指出,CL建筑體系可達到節能65%以上節能技術標準要求,并且與建筑物同壽命,抗震性能良好……2003年,張晶廷作為行業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做了CL技術的專題報告。2006年,張晶廷建議中央實行“農村退宅還耕”計劃,并在衡水召開的節能省地型現場會上提出“在全國農村提倡農村節能省地住宅聯盟”行動,整合各種建筑先進技術,送設計下鄉、送建筑科技下鄉,以一個全新的建筑體系為載體,形成“一籃子科技下鄉”規劃。李總理、回良玉、曾培炎、張懷西、楊汝岱等國家領導人及栗戰書、肖萬鈞、歷有為、段應碧、尹成杰、姜偉新等領導也相繼對CL建筑體系的推廣應用作出批示,高度贊揚和鼓勵了張晶廷及他的創新技術。
CL建筑體系的成功問世,改寫了人類幾千年建房文化的歷史,化解了建筑行業現有的弊端,具有和時代進步同趨的六大優勢:1、CL建筑體系節能率高達75%以上,達到超低能耗建筑要求,減少霧霾的作用;2、保溫層與建筑物同壽命,解決保溫層裂縫脫落問題;3、根治外墻保溫火災隱患,綜合造價低;4、鋼筋網架混凝土結構,抗震能力強;5、工序簡化,施工速度快;6、部分構件工廠化生產,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CL的成功,實現了節能與結構一體化,節能與消防一體化,建筑產業現代化一系列重大改變。
迄今為止,已有60家大型產業化基地如雨后春筍一樣在全國陸續投產使用,從南到北,從高原到平地,從城市到農村,處處都有CL建筑體系的身影,有著年產2億平方米的巨大能力,這種“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戰略布局讓CL體系節能安全的理念,在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中落地開花,這樣的意義遠比經濟效益更加偉大。
一分耕耘有一分收獲,在張晶廷的帶領下,他的團隊堅守初心,不斷打磨,終于在“顛覆人為建造模式”的研究中取得了成功。如今,建筑行業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建筑專業人員越來越少,木工、瓦工、抹灰工都變成了稀缺的職業,甚至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工地上的工人還要因為要趕工而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張晶廷花費五年時間,實現了數字技術工廠現代化,以機器取代稀缺的木工、瓦工,來改變人員少、操作慢的情況,數字技術現代化的研發,不但節省人力、物力,還可以讓扎根在工地、一年半載都不能回家的工人們都能回家過年。這就是張晶廷心中的技術改革,人性化的改革,是以心換心的改革。
心系城鄉發展,懷揣家國情懷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張晶廷在和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用實際行動帶領他的團隊鑄造了一個又一個優質工程,用務實、創新的精神,在華夏大地成為一張響當當品牌,鑄就了建筑行業的輝煌,更譜寫著晶達追趕時代的華章,這種前無古人的科技成果,更是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1999年,CL建筑體系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完成迄今為止全國最大的模型擬動力試驗,CL結構經受住了10個烈度的抗震試驗,避免塊體結構的倒塌砸傷、砸死人的現象。這也就意味著,CL不同于其他建筑體系,完全承載了抗震的巨大優勢。所以,汶川地震后,國家住建部將張晶廷所研發的CL體系列為災后重建支撐技術,為汶川災民提供了住房的保障;玉樹地震后,災區重建的農牧房全部采用CL建筑體系,確保牧民的基本生活住房。基本生活和住房得到了解決,受到了災區人民的一致好評。另外公司還捐贈400多萬的建房物資。
2015年上半年,經河北省住建廳研究決定,全面取締磚瓦土房。一座座破舊的磚房被推倒,一根根高聳的煙囪被拆掉,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破聲響起,這是在向世人宣布,土磚土瓦徹底退出建筑品牌,傳統的磚瓦自此成為歷史。
為讓農村群眾盡早住上安全舒適的新房,張晶廷團隊成立服務中心,在各鄉鎮開啟了數字化辦公理念,從企業咨詢中心、設計中心、施工隊伍到營銷團隊和售后服務,為農村居民量身打造住房一體化的采購項目,這樣,不光是城市居民,就算地處偏遠的農村,有需求的群眾只需撥打一個電話就能足不出戶選擇自己喜歡的房型,購房所需成本與自己搭建的土轉瓦房不相上下,這也是張晶延最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農村出身的他比誰都了解農民生活的不易。他表示,能夠為國家“鄉村振興”計劃做出貢獻,是遠比任何財富和榮譽都要光榮的事情。
創新的理念、尖端的技術、便捷的公益,實惠的價格,讓CL體系在同類建筑品牌中脫穎而出,也使得張晶廷和其團隊在百姓心中留下極好的口碑,張晶廷也被百姓稱贊為“良心企業家”、“最美建筑人”。對此,張晶廷不改謙遜本色,依舊常思職責所在,常懷感恩之心,充分體現了體現了一名優秀民營企業家不怕吃苦、愛國愛民的赤子情懷。
團隊成就夢想,團結造就未來
2013年10月23日,習總書記在同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把廣大職工群眾緊緊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這是我們黨的一個突出政治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鮮明特點。”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是企業改革長治久安的關鍵,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基石。相較于個別脫離群眾的企業領導,張晶廷更像是一個親切的“大家長”,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個人魅力,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團隊中的每一位員工。
“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與圣人矣”。張晶廷認為只有員工團結一心,奮力拼搏,公司才能求得更高更好的發展。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從企業文化的構建、發展戰略的規劃、經營模式的確立、產品質量的保證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打造,才是一個公司、一個建筑人成功的標準和基礎。在工作中,張晶廷十分重視團隊的意見,哪位員工有好的意見建議或工作思路想發表,既可向公司領導提出,也可以直接向他反映。他都親切的給予回應,對于一些良好的建議,他也會積極采納。
在晶達建筑體系有限公司團隊中,張晶廷始終重視團隊的力量,關愛著每一個員工,致力把整個工作團隊打造成一個大家庭。為了讓員工吃上健康的飯菜,他聘請了專業的廚師免費給大家做飯,并且和所有的員工一起吃飯聊天,絲毫沒有架子。員工們都說,“晶達就像自己的第二個家,在這里做事心里踏實。”對于家庭比較困難的員工,古道熱腸的張晶廷也會及時伸出援手,給予員工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為了讓員工有在家的歸屬感,公司還特意為他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在公司的生產基地辦公區,專門設置了羽毛球、臺球等活動室,此外張晶廷每年還會組織集體旅游,過國慶節、春節等都組織聯歡會,鼓勵員工積極展示個人才藝。
如今,年近古稀的張晶廷每天依然和年輕人一起,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都要工作10個小時以上,不斷地鉆研新技術,正是憑借這種鉆研的態度,張晶廷發明的成果申請了一個又一個專利。“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本”張晶廷始終認為,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就決定了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如何感知環境,并最終完成工作上每一個細節的行為,因為,態度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正如著名高僧弘一法師所言:“以舍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把舍棄當作擁有,就不會貪得無厭;把忙碌當作樂趣,就不會感到苦悶厭煩;把勤勞作為財富,就不會永遠貧瘠;把挫折轉化為動力,就不會害怕。與其說張晶廷是一個企業家、發明家,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哲學家,多年摸爬滾打的創業歷程,并沒有讓他變得圓滑吝嗇,反而越發通透豁達,這也是張晶廷成功最大的秘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晶達建筑體系有限公司在張晶廷無數個日夜的堅守和努力下,正以后勁勃發之力走向更輝煌的明天。如今,晶達建筑體系有限公司研發的CL免拆模版技術體系已經逐步完善:1、實現建筑工業化、裝配化,建筑節能結構一體化的目標;2、整個建筑無砌筑、無抹灰、無二次結構;3、建設一條模版生產線節約工地2000名濕作業工人;4、節約大量木材、鋼材的消耗;5、徹底降低工地的揚塵,解決建筑質量通病。這項優勢技術已經成熟,預計將在明年春節投入市場,這對建筑業又是一次不小的飛躍。
四十年改革開放,四十年輝煌成就。面對新時代,建筑業有堅實的發展基礎,更有艱巨的困難挑戰。石家莊晶達建筑體系有限公司傾注了張晶廷全部的心血和汗水,也見證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輝煌。晶達的每一份收獲、每一份榮譽,都離不開張晶廷的匠心獨運的堅守與付出,他是過去的先行者,更是未來的締造者。
晶達的員工手冊第1頁是張晶廷親自的題詞:晶達是為了創造幸福,CL是聯系更多人創造更多的幸福,當晶達人做CL事你最幸福。今后,晶達人將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扎實工作,努力拼搏,繼續研發,創新技術,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繼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