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合作終分手,奮博與Tripollar的“愛恨糾葛”
2020/12/8 13:42:46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消費的升級,曾經只會出現在專業機構中的產品也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消費的升級,曾經只會出現在專業機構中的產品也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整體的大趨勢來看,美妝個護產品成為搜索量增長最為迅速的品類,而其中家用美容儀表現尤為突出,成為雙十一期間的一匹黑馬。消費水平提高,家用美容儀成為市場新寵
家用美容儀需求量擴大絕非偶然,就當下來看,美容儀在網紅自媒體和護膚圈早已成為話題?停#美容儀#在小紅書已經擁有了超過18萬篇相關筆記,天涯論壇、百度貼吧、豆瓣、知乎都有相關話題的討論,其中豆瓣甚至成立了專門討論各品牌美容儀的話題小組。智研咨詢數據顯示,國內美容儀需求2014年僅為131萬臺,而到2019年已經增長至655.2萬臺,復合增長率高達37%,同年我國美容儀市場規模拓展到66.2億元,僅淘寶天貓平臺美容美體類儀器的銷售額就高達114億元,美容儀銷售出現井噴態勢。
這樣的市場自然促進了消費升級,為了滿足越來越豐富的功效需求,家用美容儀的細分領域逐漸深化,產品類型不斷增加,出現了潔面儀、導入儀、光子嫩膚儀、美容棒等多種更具針對性的產品,浮現的隱藏受眾也越來越多,美容儀消費逐漸成為一種潮流。
市場創造需求,需求產生品牌
隨著家用美容儀需求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生產品牌,例如外部品牌YA-MAN、斐珞爾、Tripollar、松下、日立,這些品牌無一例外,都有自己的明星產品,而像SKG、金稻、佳禾美這樣的本土品牌也不甘示弱,率先搶占了大批市場份額。
其中一個以色列品牌格外吸引筆者的注意,那就是曾一度成為業界模范案例的品牌——Tripollar。資料顯示,Tripollar最早是通過香港分銷進入中國,當時的它產品結構單一且長期無新品推出,缺乏品牌推廣和大眾知名度,品牌的各項支持手段也幾乎為零。顯然Tripollar背后的pollogen公司對消費市場不夠了解,沒有看到家用美容儀真正的潛力,只是簡單的在向國內銷售產品,甚至一度考慮將Tripollar賣掉。
也正是在此刻,一家中國公司的介入,打破了困局。這便是上海奮博,筆者分析后認為,奮博對于Tripollar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將它打造成了中國國內美容儀第一品牌,更是讓Tripollar了解了中國市場,促進了產品的技術創新與升級。
不同理念,當今市場是技術王道還是價格天下?
看到這里你一定會產生和筆者一樣的擔憂,從Tripollar之前并不樂觀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Tripollar本身并非一個技術創新導向的品牌,背后的pollogen公司注重的也更偏向銷售環節而非技術,這顯然和奮博重視創新與市場的核心理念有所矛盾,合作又該如何長久呢?
果然不出所料,就在今年*月,奮博與Tripollar最終還是結束了合作。原因在于Tripollar放棄了奮博一直以來堅持的高端市場路線,改用“價格戰”用價格換銷量,以維持數據的穩定。這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也沒有任何問題,畢竟一切的經營都是以賺錢為目的的,但這種理念卻與奮博一直所堅持的核心觀念背道而馳,本質上來說,Tripollar的價格導向營銷手段,與奮博重視創新與高端市場的理念屬于兩種不同的營銷策略,各有利弊,沒辦法做出絕對的對錯評價。
但筆者依舊認為,奮博曾一步步將Tripollar打造為高端市場的美容儀,而Pollogen卻要用價格換銷量,將Tripollar轉化為中低價位商品,是十分危險的策略轉變,高端定位的喪失會導致未來的競爭重心轉向價格,對于想長線發展的品牌來說,絕非正確的建設之路。
當然,任何品牌都可以以任何方式開始或結束,但是市場不會停滯,消費結構的升級也從未停止。隨著顏值經濟的盛行,消費理念的飛速更迭與快速發展,美容儀器的市場,時刻發生著變化。在不遠的將來,美容儀器行業從品牌產品營銷主陣地,將轉變為供應鏈比拼主陣地,新品的出新速度,產品不斷迭代能力,供應鏈的靈活轉變,都將成為關鍵,Tripollar在此刻選擇價格導向,筆者以為算不得明智,當然這也只是筆者一家之言,畢竟市場的變化誰也無法預測,未來究竟是奮博棋高一手,還是Tripollar更勝一籌,讓我們一起期待他們后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