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谷制藥甘露特鈉膠囊——21世紀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研發的創新
2021/1/15 11:48:21 來源:艾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發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征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發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征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發布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一位癡呆癥患者產生。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的癡呆患者。到了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1.52億。其中,有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然而,阿爾茨海默病臨床治療藥物研發卻無法滿足日漸增多的患者人群。事實上,多年來,全球藥企投入了巨大的經費進行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的研發,然而大部分以失敗告終。2013年,輝瑞放棄了抗體bapineuzumab的研發;2016年底,禮來的solanezumab在第三階段試驗中未能超過安慰劑的療效;2017年初,默克承認BACE抑制劑verubecestat“幾乎沒有發揮作用”,遂取消二次嘗試;強生公司針對BACE抑制劑atabecestat的試驗也于2018年5月被擱置……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3月,渤健(Biogen)和衛材曾因為臨床效果不理想,宣布終止阿爾茨海默病新藥阿杜卡奴抗體(aducanumab)的3期臨床試驗,這直接導致了渤健股價暴跌26%,市值損失超過150億美元。而在今年11月7日,aducanumab再遇重挫——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針對aducanumab召集的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藥物咨詢委員會(ad com)會議上,委員會專家幾乎全面否定了該藥。
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被認為是人類疾病研究史上最難攻克的領域之一,它的一大難點就在于,從那些迷霧一般的病理特征當中,尋找發病機制,特別是孰為因孰為果。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各大公司的研發管線幾乎都圍繞“β-淀粉樣蛋白假說”和“Tau蛋白假說”這兩個理論基礎進行開發,但由于失敗案例實在太多,尤其是BACE和Aβ這兩個靶點上的高失敗率,使得從學術到藥物臨床實驗對“β-淀粉樣蛋白假說”不斷提出質疑。
令人欣喜的是,21世紀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的研發,除了失敗,還有創新。隨著針對單一機制開展的藥物研發紛紛失敗,多種機制、多種病因、多種模式齊頭并進的研發思路,正在發出更多的聲音,甚至逐漸形成一股趨勢。比如,微生物組對大腦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人員的目光已逐步轉向腸道微生物或者腸道免疫特征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聯系的研究。
2019年底上市的甘露特鈉膠囊(九期一®)是綠谷制藥參與研發的首款由中國原創、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這也是國際首款阿爾茨海默病腦腸軸機制藥物。研究表明,甘露特鈉膠囊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抑制腸道菌群特定代謝產物的異常增多,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癥,降低β淀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從而改善認知功能障礙。
據最新消息,甘露特鈉膠囊已經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第一例患者篩選目前已順利完成,這意味著該藥物已正式踏上國際化之路,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有望用上來自中國的原研新藥。
甘露特鈉膠囊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Clarity臨床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者(PI)卡爾·哈夫納(Karl Hafner)表示:“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一直以來主要都針對Aβ和Tau蛋白,卻進展有限,自從帕金森病相關研究證明與腸道菌群高度關聯后,越來越多人開始探索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聯系。自從甘露特鈉膠囊在中國獲批上市取得成功,我對這款藥抱有很高希望,是時候換一種角度來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