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29座罕見夏代“糧倉”訴說社會文明發展史
2021/3/8 12:26:47 來源:海都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月25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經過專家初評和投票結果,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2月25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經過專家初評和投票結果,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據評委專家介紹,2020年度重要考古成果眾多,競爭非常激烈,河南淮陽時莊遺址以其罕見且獨有的考古價值、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最終在31個初評項目中脫穎而出入圍終評。
時莊遺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該遺址于2019年開始發掘,經過2年的艱苦發掘,逐步明確了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糧倉集中分布在遺址南部一處面積約5600平方米的人工墊筑臺地上,外圍有兩圈夯土圍墻,臺地中心有一座方形連間房,29座倉儲建筑圍繞在房屋周圍,集中分布,其建筑形制明顯有別于當地同時期用于居住的普通連間排房。
倉儲建筑分為地上建筑和地面建筑,建筑結構和我們目前常見的糧倉建筑形制比較一致,下面有隔水層和絕水層,整個地基較高,外層涂抹細泥防潮,布局清晰,功能明確,一系列發現都符合糧倉防潮的特性。此外,考古人員還在倉儲遺跡底部檢測出粟、黍類等作物的成分,以及用于倉底鋪墊或編織的蘆葦類等植物成分,且糧倉遺址出土陶片較少和碎小,極少見灰坑、陶窯、墓葬等其他類型的遺跡。“這個聚落布局結構清晰,功能單一,因此我們推斷河南淮陽時莊遺址是一處以儲糧為主要功能的特殊倉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淮陽時莊遺址項目負責人曹艷朋說。
在對遺址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對遺跡中的木炭進行了碳十四測年,檢測顯示,糧倉遺址的年代為距今3700到4000年左右,已進入夏代早期紀年的范圍,被定性為夏代早期糧倉。經過考古專家分析,倉城的形成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小型的倉儲兼居住聚落;第二階段經過較大規模的人工堆墊、平整和修筑,形成倉儲功能專一的糧倉建筑;第三階段,糧倉圍垣聚落逐漸廢棄。“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賦稅制度和治理體系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在全國同時期非常罕見,具有重要價值。”在曹艷朋看來,“糧倉城”的出現,說明在夏代早期,已經開始對聚落的功能進行專門劃分。
據考古學家介紹,同類性質的遺跡也在杞縣鹿臺崗、偃師二里頭、偃師商城等地發現,但河南淮陽時莊遺址是目前國內發現年代最早、布局和結構最清晰的糧食集中儲備管理的倉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雷興山充分認可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的地位,這是目前知道得最早的糧倉之一,也是整個先秦時期罕見的糧倉城。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的發現對于4000年前的人類社會分工、社會文明進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據了解,系統的考古鉆探和調查表明,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周圍150平方公里地范圍內,還存在至少13處同時期的聚落,大致呈散點狀分布,共同構成了龐大的區域性聚落群,是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單一功能性聚落發展的重要支撐,為進一步了解同時期的聚落發展狀態和中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價值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