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創賽導師閻中:創業路上決定運氣走向的,永遠是人
2021/6/17 13:03:32 來源:齊魯壹點百家號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這些人是天生的創業者,但來環創賽,閻中想找到的也不全是創業家,在閻中看來,不是每一位想做事的科學家都要做創業者,而創業者也不必都要走一遭他這樣的初創之路,相信一定有一些合理的機制可以幫助他們,在各自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實現價值創造。“我今天說的故事其實跟運氣有關。”
在首次向外談及這段11年的創業經歷時,閻中用幾個機緣穿起事業最初的發展脈絡。曾經的輾轉和起落,驚喜與愁腸,隱現于如今云淡風輕的笑談間,甚至頗有些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意趣。
而一旦隨他的講述重新回顧對技術路線的選擇,設備從零開始的研發,業務模式快速迭代的經歷,也很容易就能體察,從做事到成事,以運氣化機遇,背后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可能是一些簡單卻少有人堅持的東西,比如不怕事,遇到問題就想辦法一定要解決;比如不放棄,每逢挫折時總能再多堅持一下…也許歸根結底,就如他的自我剖白:我這個人,無論如何想要去做點事情。
而作為創業“過來人”,閻中卻并不認為每位科研工作者必須獨自面對他曾經的“煎熬”。此次他欣然受邀擔任第七屆環保創新創業大賽導師,就是希望通過他自己和中源創能企業內部正在形成的研發創新機制,幫助青年科研工作者,可以在自身最擅長的領域和環節,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創造和實現價值。
一、主流都在做厭氧,怎么就選定了好氧?
面對這個問題,閻中雖然還是用運氣,偶然去解釋來龍去脈。但可能更為確切地描述是,與其說是他們選擇了技術,不如說是在對國內市場的接觸和研究中,對有機廢棄物分散處理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有了較早和較深入的認知,與來自市場真實需求一起,共同做出的選擇。
2008年,清華大學王凱軍教授牽頭科技部有機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相關課題,在其門下碩士剛畢業一年的閻中,是團隊的一員。課題組通過系統研究,確定了厭氧作為主流的技術路線,這一判斷日后也成為行業上下的共識。
“王老師帶學生的風格,一向是希望我們能將環境科技的研究與產業化實踐聯系起來。”2010年,上述課題剛結束,閻中和同一課題組的魏泉源就著手成立了公司,很快便迎來了他所說第一階段的運氣。
同年,發改、住建、環保等多部委聯合發文,決定在全國100個城市開展餐廚垃圾處理試點工作,國內一大批研究機構和企業全面投入其中。但作為一個創業者,閻中很快感覺到難以發揮太大作用。“日處理能力200噸-300噸,單個投資體量1個億左右。投資門檻決定了我們只能作為前期科研團隊或者專家的身份參與其中。而做一些配套、單獨研發,都不是我們的興趣所在,還是想試試完整系統的項目。”
一面是想另辟蹊徑有所作為,一面是恰逢其時有了新認知。那段時間有兩件事激發了他們的轉向:一是在一次住建部會議上得知,北京市有意建設一批小規模餐廚垃圾就地處理項目。二是和王凱軍老師的一些日本環保界朋友交流,了解到日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建設很多小規模有機垃圾處理設施。“兩相印證,覺得我們應該也可以做這樣的事,很快開始嘗試性研發,以好氧技術為核心,面向中小規模餐廚垃圾就地處理,開發專門的技術裝備。”
事實上,閻中對好氧并不陌生。此前他參與的科技部課題,本著對關鍵技術全面研究的目的,也曾設立分支研究好氧堆肥,做過階段性小規模實驗。“這下算是天時地利人和,幾個點都匹配上了,所以方向就這么定了。”然而,接下來的故事走向并不順理成章。2011年前后,雖然依托北京當時出臺的一系列鼓勵建設餐廚垃圾就地資源化項目(也稱相對集中資源化處理試點項目)的政策,公司很快推廣了20余個項目。但政策的非持續性,使得市場和團隊剛被激發的熱情,又很快降溫。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團隊又重新開始審視,分散處理這條路是否能夠走得長遠。
轉機發生在2013年。當時,江陰市政府為彌補當地垃圾處理能力缺口,希望在前端做一些有機垃圾的減量工作,在北京參觀各類項目的間隙,“捎帶”看了中源一個小型就地處理項目,直言這反而正契合他們的需求。
“大型集中處理項目,不管采取哪種技術,都要面臨選址難、收運難、投資大等障礙,在開發強度大的城市幾乎都無法迅速推進。”在和江陰有關部門的深入溝通和實地調查中,閻中更深切的認識到,餐廚等有機垃圾就地處理分散處理,在選址、建設、投資上具有靈活性,是主流處理路線的有益和必要補充。
而就在江陰,中源創能落地生根、扎實成長,通過與地方良好深入的合作,分散處理建運管模式最終成熟并確立下來,并通過示范效應,得以在全國拓展,這一技術路線也逐漸被行業接受。
就在不久前,住建、生態環境兩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在餐廚垃圾方面,專門提出,按照科學評估、適度超前原則,以集中處理為主,分散處理為輔,穩妥有序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我們的實踐,無意中促進了一個細分領域形成,能在垃圾處理無害減量資源化事業中切實發揮作用,并為國家政策所接受,11年這樣走過,也算沒有虛度。”閻中說。
二、只靠一張外殼的圖片,如何從一塊鋼板如何研發出一臺設備?
“第一臺設備真是從一塊鋼板開始做出來的。在網上只能搜到一些日本類似設備的外殼照片,就是想拆一個模仿,找不到也買不起。”偶然的機會,閻中看到一臺小型糞便機械式堆肥裝置,找到了些感覺,認為這個內核和日本設備的外殼圖片結合起來,應該就是他們想要的東西。
從反復研究將想法付諸設計圖紙,到第一臺樣機生產,在最初階段,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初創企業產品研發都無法避免的,比如資金籌措難、小試無處去等等,閻中并未贅述。因為令他銘記的,是隨后那些設備難以穩定可靠運行,不斷需要改進的“打地鼠”狀態。
這段經歷很有些“囧”的喜劇意味,但各種難熬只能自己體會。差不多到2012年年底,對小型好氧處理設備,閻中和團隊終于可算是“畢業”了,從結構、反應條件到微生物環境等重要環節都搞通弄懂,產品終于渡過“青澀”的試錯階段,成熟穩定可靠了起來。
而當時看起來在設備改進上的曲折,其實是一次深入全面的學習。很多后來的企業,拆了他們的機器原樣仿制,從內到外可以一模一樣,但因為缺乏對復雜運行的研究積累,導致運行質量千差萬別。
三、路子選準了,市場打開了,企業的發展穩了
2013年之后,處理設備穩定運行難關已過。企業也恰在這一年迎來迄今最重要的一次機遇:
就是前述那次與江陰無心插柳的接觸,通過與當地的深入交流與實地考察,閻中和中源創能對市場和發展模式的猶疑期宣告結束。當認識到集中處理項目推進難的癥結不在技術而在選址收運等社會因素,并且這一問題具有普遍性后,他們確信因地制宜,化整為零的方案,更能解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
雙方思路合拍,之后的推進就提了速。2014年5月,江陰第一個有機垃圾分散處理項目落地,并在年底前一口氣做了3個項目,運行非常成功,雙方也因此都增添了信心。
接下來,通過實打實的全境調研,統計每個區塊餐廚果蔬等各類有機垃圾的產量與分布,考察每個可能選址,一直到次年7月,中源為江陰量身定制了一套以鄉鎮為單位的分散處理設施建設方案。當年起即按此實施,江陰成為首個采用分散模式處理有機垃圾的城市。根據合理分區,確定不同處理規模,在鄉鎮及中心城區共規劃建設30座處理設施。
“這個項目是我們第一次走出北京,也是我們第一個實打實的大體量項目,意義重大。我們因此積累了很多經驗,顯著提升了能力。無論從資金、人才、設備加工,還是項目的組織和運營,與政府的協調,都逐漸具備千萬級項目的對接和承擔能力。”當然,其過程同樣挑戰重重。但和開發設備時的境遇已不同,問題不再突發和集中爆發,給了他們不斷優化建設管理水平的空間。
而這種能力上的躍升,也令中源創能在隨后北京、浙江等地爆發的餐廚垃圾市場需求中,顯現了競爭優勢,項目推進基本屬于無縫銜接,項目量激增,僅在浙江就達到上百個。但閻中很誠實,一開始并不是他們的項目“酒香不怕巷深”,這里面也有運氣的成分。當時江陰項目聘請的一位本地職工,因為每天開寶馬上班而上了報。沾他的光,浙江有關部門看到后前來實地考察,才有機會獲得對方的認可。
在項目的忙碌、模式的總結優化中,時間來到了2016,中源創能的發展之路開始穩健。不過半個小時的講述,他們走了五味雜陳的6年。“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是和小米在同一年同一所大樓里創立的。看著很多明星企業,三四年就上市,五六年都已經并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我們這一路默默無聞,就是遇到機遇就想辦法抓住,遇到困難就想辦法解決,艱難但努力地一直往前走。”
四、從就地處理、分散處理到生態綜合體,向城市綠色基礎設施企業進化
2016年-2018年,這3年的國內餐廚垃圾處理市場,概括起來,就是,無數的企業在做無數的項目,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如今已難覓蹤影。
“最多的時候,只浙江一地就冒出八九十家類似企業。”令閻中真正無奈的是,沒有底線的價格戰,導致市面上不少設備質量糟糕,加之并無技術積累,形似而神無,實際運行根本談不上什么穩定效果,這極大影響了行業對這個技術路線的印象。
那段時間也督促了閻中和團隊的反思,如果在當下的市場環境里,只滿足做單一的技術產品,難以避免隨之而來的“一花開后百花發。”
其實從江陰項目開始,中源創能就開始主動“放棄”處理規模兩噸以下的小項目(閻中將其總結為就地處理),聚焦分散處理規劃建設運行方案的打磨,因此得以遠離廝殺最熱的就地處理市場。但接下來還怎么進步,閻中的靈感來自當時包括王凱軍在內、不少業界專家熱烈討論的概念廠。
將污水污泥等廢棄物處理引向資源循環利用,將處理過程轉化為能源和有機質產品的生產過程,這一環保行業的革新,其時正在國內以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事業的形式為業界關注。有機垃圾處理量的大幅增長,其產出物的安全消納也已經成為本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課題。
從這一思路出發,順著廚余垃圾處理的鏈條自然上下延伸,繼續疊加功能模塊。通過與德清當地政府的深入合作,促成企業在發展模式上的不斷進化,一個標志性產品就是生態綜合體。
2018年8月15日投產的德清廚余垃圾處理概念廠(生態綜合體)項目,包含四個板塊:一個日處理20噸的有機垃圾處理項目,一個服務于區域現有垃圾處理項目的有機質深加工設施,一座展示宣傳有機肥種植的現代化溫室(現代設施農業新景觀),一個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教育中心。
以德清項目為始,中源創能其后在高郵、黃山等地的項目,都采取了綜合體形式。而他們醞釀推進綜合體模式的同時,市場上的競爭才從三五百公斤處理項目轉向10-20噸項目。而如今,中源創能已經向前端分類邁出堅實步伐。創業者只有不斷向前,才有可能遠離他們不認同的競爭。
當閻中解釋為何要向前端分類擴展業務鏈時,我們窺見了他平和下的“野心”。他表示,我們不是單純的技術型企業,而是定位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企業。“因為水、氣、聲、渣(固廢)等主要環保行業都已基本成熟,很難再有足夠空間養出大魚。坦率說,在環保行業找到特別小的細分領域扎下去,并非我所愿,還是想能做點大事情。而想做大事就要抓住機會,垃圾分類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可以改變原有市場和產業結構的機會。”
五、創業,是夢想照進現實的苦旅,希望新一代創業者能比我們輕松一些
“創業是夢想照進現實的苦旅”。此次閻中受邀擔任環創賽導師,最想和新一代科學家創業群體分享的,可能并不是什么技術、商業模式,更可能是一些自己曾經踩過的溝溝坎坎,以及從中走出來的心力與心路。“更談不上指點什么,就是盡力幫助大家一起做點事。”
閻中說,從他的感受,年輕創業者還是要以夢想為主,不要太功利。因為創業得靠一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才能支撐度過很多難關。“我剛才回首過往,總說是運氣,其實也不完全是。遇到機會要抓住,遇到難題要想辦法解決,遇到痛苦要給自己打氣,不會輕易被困難打倒,這點很重要。”
他最近看了《大敗局》這本當年的暢銷書,雖則書本身是分析商業上的著名失敗,他卻感慨,其中的很多人天生就有創業的基因。“不管曾經犯了多少失誤,遭遇何種挫折,但他就是可以短時間內抖擻精神另起爐灶,擁有這種特質,在什么行業都能成事。”
這些人是天生的創業者,但來環創賽,閻中想找到的也不全是創業家,在閻中看來,不是每一位想做事的科學家都要做創業者,而創業者也不必都要走一遭他這樣的初創之路,相信一定有一些合理的機制可以幫助他們,在各自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實現價值創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 上一篇:百植,你的頭皮養護專家
- 下一篇: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報考稅務師 仁和會計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