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易峰、張頌文的《革命者》,李亞鶴感慨革命精神
2021/7/13 13:27:02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李亞鶴發現影片并沒有把李大釗當做一位無往不能的英雄來打造,而是把他當做一個啟蒙思想的知識分子來塑造,并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現他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一線的踐行。李亞鶴發現影片并沒有把李大釗當做一位無往不能的英雄來打造,而是把他當做一個啟蒙思想的知識分子來塑造,并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現他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一線的踐行。開灤煤礦大罷工,啟蒙的是工人階級;反軍閥大游行,砥礪的是知識青年;俄租界示威,團結的是各行各業民眾。
李大釗是中國革命的“播火者”,他從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中得到鼓舞和啟發,敏銳地認識到革命將對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劃時代的影響,從中洞見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出路和希望。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陳獨秀并稱“南陳北李”。李亞鶴認為他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鼓舞和砥礪著無數愛國青年,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 共產黨創建準備了思想條件。
李大釗現存于世的照片不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大八字胡和小眼鏡。存世影像資料更少,唯有俄羅斯檔案館保存的一小段視頻可考,那是他在莫斯科國家大劇院的演講視頻。以此對比張頌文的演繹,形神還是非常貼近的。
“以人物為中心”是近年來新主流影視作品的重要創作經驗。《革命者》成功還原了李大釗這一人物身上飽滿的情感狀態和精神世界,鮮明的人物特點讓革命先烈變成了有血有肉的個體,也為觀眾提供了深入感知人物的契機。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李大釗并非是一個道德圣人,他的恐懼和痛苦在影片中同樣得到了展現,李亞鶴覺得這離不開張頌文對于李大釗這一人物的表演塑造,尤其是對于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致把握和細膩呈現。其中最令人動容的一場戲當屬“三·一八”游行的段落。面對軍警對天鳴槍的恐嚇,李大釗向游行隊伍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演講:面對槍口,當然害怕,但正是因為害怕,國已不國。他帶領年輕人迎著槍口前行,而軍警最終對游行的群眾鳴槍,造成慘案。被槍托打暈的李大釗獲救,但看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眼前逝去,李大釗痛苦而無奈地一遍遍呼喊,“我們沒有槍,我們沒有槍”。張頌文將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表現得淋漓極致,革命進程中的血淚教訓也不再是教科書中的白紙黑字。
李亞鶴認為像《革命者》這類故事的創作,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人物身上看到的星火傳承。影片后程用不少篇幅回溯了李大釗和青年毛澤東的邂逅。毛澤東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新青年》上的《體育之研究》,署名二十八畫生,這便有了片中二位偶遇時,關于“二十八畫生”的笑談。
在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共產主義理想的影響下,毛澤東最終放棄留學,走上了馬克思主義救國之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