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財經財智云(Yiwealth)發布《2021大學生投資理財現狀調查報告》
2021/8/3 14:17:28 來源:東方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報告顯示,生活費是本科生投資本金的主要來源,占比超82%。相較之下,碩博生本金來源更多元,占比最高是實習兼職所得,分別為58%和40.7%。可見本科生投資本金大多需要從生活費里“摳”出來。隨著全民理財意識提高,社交平臺焦慮氛圍加持,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加入理財大軍,學習壓力和“搞錢”壓力迅速成為壓在身上的“兩座大山”。
“大二實現經濟獨立,理財收入過萬”、“不拼爹,生活費3000如何賺錢”、“大學期間如何賺到一百萬”等高熱帖,迅速占領各大網絡社交平臺。
在“人均生活費過萬”、“初入社會年薪百萬”的時代,第一財經財智云(Yiwealth)面向大學生群體發起調研,推出《2021大學生投資理財現狀調查報告》(下文簡稱“報告”),觀察大學生投資理財的真實一面,分享他們“搞錢”的實際戰況。
大部分學生手頭不富裕
想“搞錢”主要靠“摳”
每到開學季,該給多少生活費都會成為熱點話題。但大學生真實生活費水平到底如何?據報告,月生活費在3000元以內,本科生占比達98.3%,碩博生占比也均超半數。
如此看來,社交平臺上營造的“有錢”大學生,似乎并不普遍。“本不富裕”的他們想通過投資理財“搞錢脫貧”,似乎就更好理解。但啟動資金從哪兒來呢?
報告顯示,生活費是本科生投資本金的主要來源,占比超82%。相較之下,碩博生本金來源更多元,占比最高是實習兼職所得,分別為58%和40.7%。可見本科生投資本金大多需要從生活費里“摳”出來。
資金多與少決定了在校生理財本金的投入。報告中,87%的在校生投資本金在1萬元以內。本科生與高年級之間投入本金也存在較大差別,如投資本金在5萬元以上,僅占本科生的1.4%,但博士生卻高達44.4%。
本科生偏愛低風險理財產品
學歷越高越少用銀行APP理財
雖說大學生手頭“有點緊”,但做為新崛起的理財主力軍,對理財產品和渠道也會有不同選擇和看法。
本科生更偏愛風險較低的產品,其中超過半數購買過定期儲蓄和寶寶類理財產品,而購買基金和股票的人數占比均不足10%,碩士生購買基金的占比則是本科生的6.5倍。
隨著生活費提高,大學生對基金、股票等高風險類產品偏愛度明顯升高。3000元是股票偏好度變化的分水嶺,生活費在3000元以內,大學生對基金的偏好提升速度明顯高于股票,但高于3000元后,股票的偏好提升速度則反超。
在投資渠道選擇方面,碩士生平臺選擇較為平均,本科生投資渠道則較單一,主要集中在銀行和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在不同學歷大學生中滲透率一直保持著較高水平,而銀行APP隨著學歷提高滲透率反而降低。
由于本科生理財時間短、獲取信息不完善、風險承受能力低等原因,為證券和基金機構品牌留下了巨大挖掘空間。除了進行投資教育、普及科學投資理念和方法外,還需要完善產品及服務形態,降低門檻,拉近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根據《Z世代投資理財行為偏好調查報告》,更開放的平臺、更多樣化的產品、更場景化的服務,似乎是俘獲當代年輕人的關鍵。
67%學生理財不賺錢
高年級“搞錢”需求更迫切
雖說在產品、渠道、投入成本等方面大學生們選擇迥異,但結果還是“殊途同歸”。
數據顯示,67%的大學生理財都不賺錢,不同線級城市也沒太大區別。本科生中不賺錢的占比為73.8%,碩博生不賺錢的比例仍超過55%以上。
一個更令人“心塞”的結果是,投資本金越低,收益為正的比例反而越少。投資本金在1000元以內收益為正僅占19.8%,當投資本金在5萬元以上時,收益為正占比則高達55.4%。
這個結果讓人不禁發問,越有錢的人反而越容易賺錢?其實投資本金越高的人,往往投資理財經驗更豐富,對平臺產品的了解和信息接收也更多元,投資理財方式也更加科學,對投資產品的有效搭配不僅提升了抗風險系數,也避免“滿盤皆輸”的系統性風險。
有趣的是,大學生對于理財投資的預期收益率,會隨著學歷的提升而增高。一方面與購買產品結構有關,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同年級大學生對“搞錢脫貧”的需求以及迫切程度的差異,或許這就是所謂成年人的壓力吧。
7成大學生自我認知清晰
他們主要想向“人”學習
隨著“搞錢戰績”日漸緊張,大學生們亟需戰略性調整。慶幸的是,大部分在校生對于投資理財這件事,還有較準確的自我認知。調查發現,超過69%的在校生認為專門的投資理財學習很有必要。
40.4%的在校生選擇向有經驗的人學習,與此前《Z世代投資理財行為偏好調查報告》數據吻合,95后的理財決策更會受到“人”的影響。
投資理財知識類型方面,投資理財基礎理論、行情分析策略、優質產品分析、交易操作技巧是在校生最感興趣的TOP4,均有50%以上在校生選擇。
調查發現,安排有專門投資理財類課程的高校占比僅為4.1%。這只能“倒逼”在校生向有經驗的人學習,或去了解市場上的投資理財課程。但面對“五花八門”的理財學習渠道,對于本就不夠“專業”的當代大學生而言,充滿更多的未知和風險。
隨著各大社交平臺傳播加持,當代大學生的投資理財之路似乎開啟的更早。對學校而言,主動引導學生形成健康正確的理財觀顯得尤為重要。但如何開展專業課程,以及學校在其中承擔何種角色,或許是專業金融機構品牌和各大高校需要研究的下一命題。
寫在最后
從調研結果看,當代大學生對投資理財熱度仍保持積極,對于投資理財學習也充滿興趣。然而,理財風險不僅來自外部誘惑,也來自自身欲望。在捷徑心理的裹挾下,涉世未深、社會化不夠充分的大學生,很可能成為一些人眼中“待宰的羔羊”。
理財作為一種能力,并非與生俱來、一蹴而就,大學生理財,更多不是為了實現財富增值,而是為了形成健康的財富觀,培養機遇與風險并存的風險意識。
特別鳴謝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洪大教育創始人、洪攻略投資研究院院長洪榕;牛散大學堂校長、幫您調研創始人吳國平;基金投資大V、《指數基金投資日志》作者望京博格;簡七理財創始人簡七;財經評論員、財經作家郭施亮;理財生活博主栗子拿鐵等金融財經領域意見領袖們,對本次調研提供的支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