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韓人壽首席戰略官劉大勇:保險科技該如何迭代升級
2021/11/3 14:18:56 來源:中國經營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下,保險科技正在成為壽險行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不斷推動傳統保險銷售模式的變革。本報記者 楊菲 鄭利鵬 北京報道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下,保險科技正在成為壽險行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不斷推動傳統保險銷售模式的變革。
根據中金公司近期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保險科技產業鏈可分為三個方向,分別是銷售端創新、產品創新、中后臺創新。其中,銷售端創新是最有價值的方向。報告還預計,2030年中國互聯網保險銷售端創新的市場規模將接近3.3萬億元人民幣。
“科技在保險銷售端的應用,目前面臨著四大困難:公司戰略定力不夠、內勤數字化轉型經驗不足、外勤銷售習慣固化和系統不成熟。”中韓人壽首席戰略官劉大勇近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數字化變革還是要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董事會的重視以及長遠的規劃是最核心的因素。
滲透銷售四大環節
《中國經營報》:科技在壽險銷售領域的應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劉大勇:無論技術多么先進都離不開保險經營的幾個核心環節:發現客戶、經營客戶、銷售轉化和服務客戶。科技在保險銷售領域的應用主要是圍繞這四個方面展開的。
第一個環節,發現客戶。以代理人為例,每個代理人都有兩個方向,第一是私域流量經營,第二是公域流量轉私域流量,再做私域經營。鄧巴數原理告訴我們,每個人緊密的關系最多是150個人。保險科技突破了這個桎梏,幫助代理人從傳統的情感經營回歸到專業經營、服務經營。此外,直播工具、內容生成工具、視頻裁剪工具、服務機器人、群運營工具等,都大大提升了公域流量轉化到私域流量池的效率。
第二個環節,經營客戶。比如,定期發起一些線上經營活動,聽大咖講座、線上專家咨詢、觀影討論、讀書會分享等。對于一些已經有潛在意向的客戶,再轉移到線下進一步經營。這一模式會大大提高經營效率,降低客戶經營難度和節約經營成本。
第三個環節,轉化客戶。專業經營對代理人的要求極高,不僅要了解產品本身,還要有豐富的核保理賠知識、保險綜合配置能力、財商法商知識、同業產品優缺點等儲備。保險科技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比如一些條款上的細節問題、產品的優缺點問題,通過系統輔助可以給出標準回答。可想而知,掌握了保險科技的代理人和沒掌握科技的代理人,能力差別是巨大的。大多數傳統代理人每個月銷售1~2件保險產品,但現在很多剛入行的90后的代理人,通過新的方式開拓客戶,每個月可以做5件以上的保單,這也充分體現了科技賦能的力量。
最后是客戶服務環節。在客戶投保完之后,保險公司通過科技手段跟進客戶狀態、有針對性地給客戶發送內容、定期提醒業務員進行客戶維護、定期舉行線上活動等。通過科技手段,保險公司為代理人經營客戶、二次開發客戶賦能。這是客戶從信任代理人逐漸轉移到信任公司的過程,客戶也不會因為代理人的離職而對保險公司產生疏遠感,這是三方共贏的好事。
總結而言,保險銷售的每個環節都可以考慮用科技去提高效率,要么機器替代人,要么機器輔助人。
適應90后“三高”特點
《中國經營報》:代理人常出現的銷售誤導、欺詐等問題,如何能用科技手段改善?
劉大勇:保險科技在風控上也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在銷售環節通過錄音、錄像或者機器人輔助,可以有效地降低銷售誤導和欺詐。
對于銷售誤導和欺詐等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主觀故意行為;第二種是因為技能不完備產生的誤導。如果是主觀惡意誤導,保險科技可以做到及時發現和留痕追責,避免未來可能產生糾紛。針對第二種情況,可以通過機器人輔助迅速給出標準答案,減少銷售誤導,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和代理人銷售體驗。
《中國經營報》:目前80、90后逐漸成為購買主力軍,科技賦能如何助力銷售端適應年輕化趨勢?
劉大勇:目前80、90、甚至00后已經成為銷售和消費的主力。他們的行為方式有三個特點:一是知道自己在買什么,二是追求性價比,三是能網上解決的,堅決不見面。這三個特點會帶來“三高”,即對銷售的專業性要求高,對產品性價比要求高,對網絡體驗要求高。針對以上特點,保險科技可以給出比較落地的解決方案。
第一,對專業性要求,通過機器人輔助訓練、輔助回答、輔助條款解析可以快速提升代理人技能。
第二,性價比要求高。一個產品做的好,一定是產品風控做的好、投資做的好、銷售成本低、服務完善的綜合結果,這些環節都可以通過保險科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三,網絡體驗要求高。這給代理人渠道帶來巨大契機。通過科技手段,可以接觸大量陌生客戶,并不斷轉成熟悉客戶。這種情況下,很少的見面甚至不見面就可以實現客戶的轉化。
數字化變革要自上而下
《中國經營報》:你覺得科技在保險銷售端的應用目前面臨哪些困難?未來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改變?
劉大勇:科技在保險銷售端的應用目前面臨四大困難。第一,公司戰略定力不夠。現實中,由于投入比較高,建設周期長,效果顯現慢等特點,在持續投入一兩年之后,部分中小公司的董事會會產生動搖,再加上高管團隊三年一個任期和業務增長考核,管理重點和資源投入一般會向業務費用傾斜、向短期績效傾斜。很多公司的營銷科技、保險科技只是作為噱頭,曇花一現。
第二,內勤數字化轉型經驗不足。大多數公司的經營以內勤驅動為主,目前成長起來的一批中堅力量是在過去代理人免考、保險公司大力發展人海戰術的背景下培養起來的,對于數字化經營、數字化銷售并不熟悉。在這樣的人力配置下,數字化的推動更多依賴總部,向機構傳導的效率極低,數字化經營非常容易變形,不自覺就會走到老路。
第三,外勤銷售習慣固化。目前銷售主力仍是60、70后,對于新東西還有點排斥。強推也解決不了問題,只能依賴于團隊的不斷更新迭代,引入高素質代理人隊伍,并且通過保險科技真的可以賺到更多的收入,這樣整個隊伍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第四,系統不成熟。由于技術迭代快,新的玩法層出不窮。保險公司跟不上這種迭代速度,很多系統的功能是滯后的。
數字化變革還是要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董事會的重視以及長遠的規劃是最核心的因素。其次是內勤的認知,我們太缺少數字化經驗豐富的內勤干部,未來需要一批既懂傳統經營,又懂數字化賦能的干部。很多公司設立首席創新官也是在向這個方向努力。隨著80、90后逐漸成長為公司的管理層,數字化的進程會更加迅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