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制造:“揚眉吐氣”
2022/2/10 11:35:06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內蒙古工業有足夠的發展底氣。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提到內蒙古就自然而然想到在內蒙古提到頻率相當高的一個詞匯: “羊煤土氣”(羊絨、煤炭、稀土、天然氣)。在曾經一輪發展浪潮中,內蒙古工業有足夠的發展底氣。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提到內蒙古就自然而然想到在內蒙古提到頻率相當高的一個詞匯: “羊煤土氣”(羊絨、煤炭、稀土、天然氣)。在曾經一輪發展浪潮中,內蒙古許多地方把握住了“羊煤土氣”等資源優勢獲得了長足發展。然而,在 “羊煤土氣”背后,內蒙古深受土壤荒漠化、草場沙漠化等問題的困擾。
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
內蒙古 “地上地下都是寶。”內蒙古工業發展具備 “后發優勢”,不再只盯著 “羊煤土氣”,而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斷增強緊迫感,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把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內蒙古工業開始由 “黑”向 “綠”轉變。
“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茫茫原野水草豐茂,內蒙古工業實現了從 “羊煤土氣”到 “揚眉吐氣”。
資源能源占據工業 “半壁江山”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內蒙古依靠傳統農牧業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同時也是我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地區,更是世界最大的 “露天煤礦”之鄉,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內蒙古工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華麗 “蝶變”,突出表現是發展快、規模大、競爭強。目前,內蒙古工業發展的 “重心”正在從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向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轉變。由于基礎差、底子薄、經驗少、技術落后,內蒙古對于發展工業經濟來說就像是一個 “門外漢”,但豐富的資源和能源為內蒙古工業發展亮出了 “通行證”,資源和能源工業占據著內蒙古經濟 “半壁江山”。
內蒙古工業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決不能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作為全國最大的新能源基地,改革開放40年來,內蒙古相繼實施了國有企業改革 “抓大放小”、資源轉換、開放帶動等重大戰略,以大產業帶動、大項目支撐、大基地布局推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主動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工業發展由 “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內蒙古工業發展成就令人矚目,但是成就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改革開放初期,內蒙古工業企業構成僅為國有和集體兩個部分,普遍存在供應不能滿足需求的局面,企業效益情況不樂觀,全區工業利潤總額多年在10億元上下徘徊。針對內蒙古工業 “家底薄”的現狀,“擴大經濟總量”成為新型工業化基礎性步驟。2017年,內蒙古開展 “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促進工業穩定增長”專項行動,以持續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為主題,以解決影響工業發展突出問題為導向,以建立健全優化工業發展環境長效機制為目標,著力增強抓工業發展意識,著力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著力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及落實體系,著力增強工業園區承載能力,打造工業發展良好環境,全力抓項目抓投資保運行,促進工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其實在2016年,時任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曾表示,工信部重點支持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幫助內蒙古將資源優勢通過技術攻堅轉變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如今,翻開內蒙古經濟發展日志,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是發展潛力巨大、后勁十足的大 “金三角”和小 “金三角”。大 “金三角”是呼市、包頭、鄂爾多斯,小 “金三角”是烏海、棋盤井、烏斯太。尤其引人注目是,產業發展不斷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前進的呼市、包頭、鄂爾多斯,已經成為內蒙古產業轉型升級、協同發展的 “領頭羊”。
由 “一煤獨大”走向 “多元發展”
到過內蒙古的人可能都知道,內蒙古許多城市地標性建筑都和當地資源稟賦有關,比如“羊絨城” “煤炭路” “稀土大廈” “天然氣園區”。可見,內蒙古欠發達基本區情沒有根本改變,工業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資源型產業在拉動內蒙古經濟歷經一段 “超常速”發展之后,隨之而來的是資源浪費、效益不高、創新不足等負面效應和粗放的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的資源產業發展方式等深層次矛盾的凸顯。內蒙古堅持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引導工業結構轉型升級,逐步由 “一煤獨大”走向 “多元發展”,形成以能源工業、冶金建材、化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為支撐的工業體系,走出了一條符合區情實際、適應引領新常態的內蒙古工業經濟發展道路。一是轉方式、調結構,工業經濟筑基礎;二是轉方式、延鏈條,資源升值補短板;三是轉方式、抓創新,傳統產業添活力;四是轉方式、重綠色,循環經濟后勁足;五是轉方式、促改革,工業效益穩步增。
內蒙古羊絨生產進入智能化制造時代,實現了從研發、原料分梳、染色、紡紗、成衣織造等全鏈條高效自動化生產,并且以羊絨為核心逐步延伸覆蓋服裝其他領域,在國際羊絨產業上擁有了核心競爭力。
內蒙古煤炭擺脫路徑依賴,不再是單純輸出煤炭資源,而是讓資源附加值留在了資源產地,變 “輸煤”為 “輸電”。同時,內蒙古強化煤炭轉化及以煤炭為原料的煤化工產業發展,推進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氣、煤制乙二醇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實現工業化。
內蒙古稀土將 “土”變得更有 “料”。一是我國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高速鐵路、工業機器人等產業發展,大幅增加稀土永磁電機、動力電池等稀土高端材料和產品用量。二是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我國工業爐窯脫硫脫硝、機動車尾氣凈化、污水處理等,為稀土催化材料提供了巨大市場。
內蒙古大力發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并圍繞 “清潔”搞好資源轉化,新建一批規模與技術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天然氣化工項目。目前,北奔重汽研發出氫燃料電池重卡,馬力強、成本低、零污染,已經成功擴展到牽引車、自卸車、攪拌車、環衛車,不斷貢獻出“內蒙古智慧”。
制造業 “含綠量”不斷提高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技術創新主戰場。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內蒙古制造業從最初開始的簡單皮革、毛紡加工以及工人幾千人、產值1000多萬元起步,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進入快速增長期。2000年開始,內蒙古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機遇,支持有條件、有優勢地區率先發展,打造優勢制造業核心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制造業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是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二是制造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是制造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四是制造業綠色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內蒙古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6%、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達200家、 “小巨人”企業數量達80家。
隨著我國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引導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培育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2019年內蒙古開始實施 “科技興蒙”行動,拿出 “硬核”措施支持創新平臺建設、技術成果轉化、智能化改造、數字化建設,努力推動制造業綠色發展由主要依靠能源資源消耗逐步向依靠科技進步轉變,制造業 “含綠量”不斷提高。
對制造業發展而言,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 “必修課”。目前,內蒙古以 “數字內蒙古”建設為核心,以 “數字產業化”為推動,以 “產業數字化”為主戰場,以 “數字技術應用”為重點的數字經濟發展路線,推動鋼鐵、稀土、化工、裝備等行業開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新業態,數字經濟逐步成為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引擎。
如果說 “羊煤土氣”曾經代表了內蒙古工業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那么經過數字化參與和改造, “羊煤土氣”傳統工業格局實現了轉型升級,推動1萬多家工業企業管理上云、服務上云、業務上云,催生出一批 “云產業” “云經濟”新模式新業態,筑牢數字經濟發展 “基座”,為內蒙古工業騰飛安上了強大 “助推器”。事實證明,內蒙古通過數字經濟產業化、傳統產業數字化、研發創新規模化,已經產生不可估量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奔騰 “云”端的內蒙古,數字經濟乘“云”起飛。(孟凡君)
轉自:中國工業報
- 上一篇:安徽汽車去年產量創近五年新高
- 下一篇:陜西實施8大創新工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直擊AICon北京現場:硅基流動首發煥新品牌及國際站!
- “工業+文化”釋放“新”魅力 工廠車間從幕后走向臺前打開文旅消費新空間
- “好房產品力峰會暨數字化賦能創新大會”圓滿落幕,聚焦產品力重構與成交效率提升
- 區域協同注入產業活水!“寧德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首站寧波成功舉辦
- 浙江景寧農戶19天賣10萬單!阿里陪跑計劃讓50歲“老姜頭”變身電商新農人
- 酷特智能開啟企業級應用市場新生態 企業智能體集群全面招商
- 山海共進 特創未來,2025 山特 T1 峰會成功召開
- 軍校上新 今年招生有何新變化?一文詳解
- “深海”力量!中國海油攜手電科金倉完成核心系統全面國產化
- “校企協同育人”鍛造畢業生“硬實力” 為學生鋪設從校園直達企業就業“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