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不僅僅需要官員的烏紗保證
2010/1/6 19:45:5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環保不僅僅需要官員的烏紗保證縱觀從2005年開始刮起的“環評風暴”,當時的環保總局一口氣叫停了涉及13個省市的30個項目,但是“環評風暴”年年吹,卻似乎面臨著“高調叫停低調復工”的共同結局。舊傷未愈,新痛又起。今年以來,環保部門還明顯感到了來自金融危機后經濟復蘇給環保帶來的壓力,最近環保部曾對20個省、40個市的新建項目進行了調研,發現了部分未批先建的項目。環保所面臨的壓力不容小覷,尤其在不少項目都紛紛上馬的背景下。直至今年6月,環保總局在調整為部級單位之后首開罰單亮黃牌,讓更多人期待環保部門能一改“環評是橡皮圖章”的印象。
環保官員撂狠話的,丁紅都不是第一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搞環保的難處。在之前的一場國新辦發布會上,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表示,即使在金融危機下,仍要重點控制“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項目,我們寧可現在做“惡人”,也絕不能將來做“歷史的罪人”。還有那個曾經引爆輿論沸點的侯宜中,他以退居二線的環保局書記身份,4年來不斷向上級舉報兩家污染企業的現實,讓公眾在無奈中感受了憤怒。此次,丁紅都在會上點名直斥某些企業毫無社會責任感,長期拒絕整改,并用“心驚肉跳”來形容呈幾倍增長的罰款,甚至把頭上的烏紗都拿出來做賭注。這都不難看出在發展與環保的博弈間,環保官員們在現實中面臨著抉擇。
在從前,每每談及環保,總不免有人拿出“發展”這一“硬道理”擋道甚至打將過來。但我們日漸發現,當發展是建筑在犧牲環境、忽視透支的基礎上,如此換來的發展,充其量只是剜肉補瘡,而絕不是真正的發展。強化環保部門的力量,從去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改為國家環境保護部中,看出了決策者的決心,讓環保部門可以更多地參與國家的綜合決策。但如果僅僅是名稱的變更,效果還是那個效果,這無疑是不夠的。環保涉及到全國上上下下,如何處理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如何解決地方上各個部門、企業、行業之間利益沖突的問題。而環保部門能否在與各種利益集團的激烈博弈中挺住不動搖,并獲得其他部門的支持與認可,這就需要更多制度架構上的保證。
應當說,環保官員把頭頂烏紗拿下來做保證、紛紛撂狠話,讓我們看到了環保力量的日漸強大與蘇醒,這比官員們掩耳盜鈴、指鹿為馬強不知道多少倍。但是,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官員的烏紗保證,而是一套設計合理、有效抗衡、嚴格執行的環保制度。否則,污染源頭走了又來,整改企業停了又開,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中浮浮沉沉,這總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答案與方法。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