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性的新興產業之一—森林旅游
2010/3/16 20:56: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全球性的新興產業之一—森林旅游為了充分發揮旅游業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2009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其目的是為了推動我國旅游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如今,生態旅游在我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而在全世界普及的4種新興旅游活動形式中,生態旅游也居首位,其次是文化旅游、參與旅游和休養旅游。由此可見,生態旅游有望成為21世紀世界旅游的熱點。而森林旅游作為生態旅游的首要形式,其發展潛力更為巨大。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森林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楚材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我國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前途、地位和發展戰略,以及國外發展森林旅游的經驗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指出林業部門發展森林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森林旅游將成為未來林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自1982年我國建立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以來短短的20多年里,中國的森林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我國,森林旅游是一項新興的產業,也是未來林業產業中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旅游業,被人們稱之為“無煙工業”、“無形的貿易”,是一項全球性的新興產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旅游業在國際上被正式承認為一個產業。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旅游大發展,旅游產業超過了傳統的鋼鐵、石油和軍火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
2007年,世界旅游業增幅達4%,國際游客8.75億人次。2008年,全球國際游客達9.24億人次,國際旅游收入達9000億美元以上。旅游業真正成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
據WTO統計,2009年旅游業收入有望占全球GDP總量的9.3%。目前,全球范圍內旅游業就業人數2.1億,占全球就業總數的7.4%。旅游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世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和經久不衰,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許多國家的旅游收入,已成為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例如新加坡盡管總人口僅300萬人,總面積僅621.7平方公里,但經濟發達,特別是其旅游業以優秀的服務和一流的管理水平聞名于世,被譽為“美麗的花園城市,東南亞的衛生模范”,吸引著眾多的游客。新加坡2008年接待外國游客總數為1010萬人次,旅游業收入達148億新元(1新元約合0.66美元),較2007年增長4.8%。
瑞士以旅游、鐘表、銀行聞名天下。近年來,瑞士旅游總收入每年都超過200億瑞士法郎,瑞士的外匯收入有9%來自于旅游業。2004年瑞士旅游總收入226億瑞士法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1%,超過了鐘表業和銀行業,成為瑞士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過去的60多年中,世界旅游業從小到大,持續快速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首先是高速發展階段(1950年~1960年)。1950年,全球國際旅游過夜人數達2528萬人次,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達21億美元。旅游業成為世界上的一個新興產業。
到1960年,全球國際旅游過夜人數達6932萬人次,是1950年的2.74倍,平均每年增長10.6%;國際旅游收入達68.67億美元,是1950年的3.27倍,平均每年增長12.6%,遠遠高于當時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
其次是持續發展階段(1960年~1995年)。到1990年,全球國際旅游過夜人數達4.5566億人次,是1960年的6.57倍,平均每年增長6.5%;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達2610億美元,是1960年的3.8倍,平均每年增長12.9%,遠遠高于這30年中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這一時期旅游業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
第三是穩固發展階段(1996年至今)。到1996年,全球旅游業總產值達3.6萬億美元,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10.7%;旅游業的稅收達6530億美元,占世界間接稅收入的10.4%;旅游總消費達2.1萬億美元,占世界消費者總支出的11.3%;旅游業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2.55億人,占世界就業總人數的1/9;對旅游業的投資達7660億美元,占世界總投資的11.9%。
2008年,全球國際游客達9.24億人次,國際旅游收入達9000億美元以上。
據WTO預測,2020年,全球國際旅游到訪人次將達16億,是20世紀90年代的2.5倍。屆時,全球每天將有500億美元用于國際旅游支出(含國際機票)。2020年,全球16億國際游客的45%將集中流向前10位的目的地——中國內地、法國、美國、西班牙、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意大利、英國、墨西哥、俄羅斯和捷克。前10位目的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將以年均增長7.8%的速度發展,屆時,中國占到全球市場8.3%的份額,即年接待入境游客1.33億人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風電設備制造業現過熱趨勢
- 下一篇:2009年小排量車占乘用車份額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