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材價格“高熱”降溫還需正本清源
2011/8/25 11:03:4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藥材價格“高熱”降溫還需正本清源日前,國家發改委對黨參發布了“清倉令”,責令囤積者在一周內將所囤的黨參按照市場價2/3的價格,即不超過每公斤60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給以黨參為原料并取得GMP資格認證的中成藥生產企業。此舉迅即在中藥材行業引起震蕩。“清倉令”的出臺有著怎樣的背景?中藥材價格虛高背后有著怎樣的深層原因?如何才能從根本上為“發燒”的中藥材降溫。
癥狀:中藥材價格持續“高熱”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國內中藥材開始漲價,并“一漲不可收拾”,出現“虛火”癥狀。縱觀全國各地,中藥材漲價浪潮波及了常用中藥品種,在網絡上,繼“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之后,“藥你命”也成了熱門詞匯。
據中藥材天地網7月份檢測數據顯示,537個藥材品種與去年同期相比,379個品種價格上漲了7成,占總量的71%左右,其中黨參漲幅在400%以上。
據了解,目前中藥材價格全面“飄紅”。以太子參為例,批發價從2009年的每公斤30元,漲到現在的每公斤650元,價格翻了20多倍;再比如黨參,2009年的批發價只不過每公斤20多元,現價已飆升至每公斤170元,零售價則達到每公斤280元。川貝母批發價格已從2009年的每公斤700元漲到目前的每公斤3800元。此外,冬蟲夏草、阿膠、西洋參、三七、牛黃等都位列漲幅榜前茅。
針對這種“虛高”現象,7月18日,發改委檢查組首先對上半年價格瘋漲的黨參“開刀”,勒令囤積商以“三限”標準,即限時間、限價格、限銷售對象,盡快處理手中藥材。
癥結:自然原因和產業薄弱
據了解,此次發改委對黨參價格進行治理,是由于黨參遭到部分商販的囤積和游資的炒作。“目前,84%的中藥材平均價格漲幅為109%。僅憑沒有合力的游資是炒不動如此大面積、沉甸甸的中藥材現貨大盤的,它們并不是推動此次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從事中藥材采購投資40余年的業內人士秦建云說。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中藥材價格的集體“飄紅”。
國都證券行業研究員潘蕾分析認為,部分游資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價格上漲。但中藥材漲價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由于中藥材的種植與氣候、土壤等密切相關,全國大部分地區前期的干旱天氣,導致中藥材產量下降;二是種植以及收割的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提高導致中藥材生產成本上漲。
對于中藥材漲價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港澳臺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認為,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百姓的健康理念普遍加強,更加注重養生,從而造成需求逐步增長。與此同時,中醫藥市場目前依然缺乏調控。“前些年,中藥大面積種植,比如當歸產量過大,銷售困難,人們都把它當做‘柴火’一樣扔掉,之后市場需求的大量增加造成了部分中藥價格的畸形上漲。”
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認為,藥材價格上漲,既有自然災害的短期影響,也是長期以來因中藥材生產基礎薄弱、流通模式落后導致的中藥材生產供應矛盾的集中爆發。對中藥資源的無序利用和過度開發也是造成藥材價格上漲和短缺的深度原因之一。
醫治:為行業配備“溫度計”
資金炒作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此次中藥材價格上漲。國家發改委嚴厲打擊囤積炒作,并力推藥材庫主建立健全中藥材出入庫臺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藥價上漲。然而,有專家表示,行政手段調控中藥材價格在短期內雖然可以使其迅速“降溫”,但卻并非長久之計。
專家表示,目前,我國中醫藥產業亟須建立整體信息管理平臺,同時應盡早建立中藥材儲備制度,通過國家收購、放儲來控制藥材價格。
對此,王承德表示,應該通過對中藥材市場進行生產流通和需求信息的整體評估,由相關部門建立信息監測預警機制,及時發布生產供需等信息,科學測算中藥市場生產供求數據,為市場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要為重要藥材建立應急儲備機制,統一規劃、統一調劑,科學有序地調節中藥市場供求。
“如果全國的藥市都能這樣并實現聯網,就不會讓購貨商受到蒙蔽,不會讓這些人不明情況地跟風,哄抬藥材價格。”中盛藥材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向明認為,要想理順整個國內中藥材購銷市場,關鍵是要做到中藥材貨源信息公開化。要在國內各個主要藥市建立大貨交易平臺,讓中藥材的存貨、銷售都透明。
目前,相關部門亦在研究對策。商務部信息化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要解決當前中藥材業發展的矛盾就必須建立穩定機制,首要工作就是盡快建立中藥材產銷信息導航和預警系統,為行業配備“溫度計”。
房書亭強調,為平抑中藥材價格,落實常用中藥材的國家收儲方案、轉變中藥材流通方式以及建立中藥材溯源制度迫在眉睫。(李慧;周瑜;陳恒)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