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制氣產業面臨挑戰 項目風險與發展兼顧
2014/6/12 10:37:2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煤制氣產業面臨挑戰 項目風險與發展兼顧目前我國煤制氣產業面臨諸多挑戰,發展要慎重。第一,煤制天然氣水資源大量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挑戰。
由于我國煤炭資源分布不均,目前我國擬建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區,而西部是我國幾大水系的上游,煤制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尤其是水污染,將對下游用水產生潛在的威脅。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對產生的污染進行有效治理,這當然會增加企業的生成成本,同時要有有效的監管。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晚,環境容量相對較大,相應的環境管理水平較低,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相對不足,這無形中增大了這種環境風險。
第二,煤制天然氣項目產業鏈長,投資額度大。
一個完整的煤制天然氣產業鏈應該包括煤炭資源的開采、煤炭到煤制氣工廠的運輸、煤炭轉化合成天然氣、天然氣管網輸送等四個環節。煤炭開采、煤炭運輸投資門檻相對較低,而煤制天然氣工廠、長輸天然氣管網建設需要巨額投資。據估算,產能為40億立方米的項目建設需要投資250億-300億元;如果再加上長輸管道,投資會更大。
第三,如何實現輸送及開發目標客戶是煤制天然氣項目面臨的難題。
天然氣的輸送方式主要分為通過長距離管道運輸、液化為LNG后運輸及壓縮為CNG運輸等,其中管道運輸為主要方式。我國天然氣輸送管網密度極低,天然氣管道干線總長度約為4萬公里。由于我國目前在建的煤制氣項目集中分布煤炭資源豐富的內蒙古、新疆地區,對天然氣需求最多的東部沿海地區距離氣源地較遠。長距離運輸管道投資巨大,自建管道與終端市場對接或建立支線接入主管網取決于煤制氣項目與目標市場的距離。現有的輸送管網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煤制天然氣巨大的產能運輸需求。從長期來看,現有管道的輸氣量不足以容納未來的煤制氣產能,需要鋪設專門的輸氣線路。但管道建設的龐大投資也是不得不考慮的風險因素。
第四,煤炭價格和天然氣價格的變動也是煤制天然氣項目面臨的潛在風險。
煤制氣的經濟性取決于煤炭和天然氣價格。一方面,煤制天然氣項目隨著煤炭價格升高,原料成本在總成本中的占比也不斷增加,煤炭價格是影響生產成本最敏感和關鍵的因素。在目前煤炭市場低迷、煤炭價格處于低估的情況下,煤制天然氣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未來一旦煤炭價格持續上升,煤制天然氣的經濟效益將面臨巨大挑戰。另一方面,目前看,雖然存在天然氣調價的空間,但是也存在著調價的不確定性。一旦天然氣價格下降,煤制天然氣的收益就會降低。因此,雖然煤制天然氣市場相對穩定,但受"兩頭"價格影響項目收益存在風險。根據測算,煤炭價格上漲10%,內部收益率降低0.62%;天然氣價格降低10%,內部收益率降低2.78%,因此,煤制天然氣的巨額投資本身充滿了不確定性。
一面是煤制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機遇逐漸清晰,一面是煤制天然氣的環保性和經濟性備受爭議。那么,究竟該不該發展煤制天然氣項目筆者認為,可以搞。
作為對燃煤發電能源利用方式的替代升級,煤制天然氣的優越性不應該被忽視。發展煤制天然氣并不會產生災難性的污染,比起傳統的火力發電、直接燒煤取暖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更低。從這個角度看,煤制天然氣恰恰是一種更加清潔、環保的能源利用方式。
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在科學、有序、合理規劃的基礎上發展。
規劃是行動的綱領和指南,煤制天然氣產業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長遠的專項規劃,必須先規劃后開發,加強規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煤制天然氣的規劃和布局必須在科學、有序、合理的基礎上進行,必須在國家能源規劃指導下統籌考慮、合理布局。可以預見,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的運行情況將是未來政策走勢的關鍵,示范項目的經濟性、環保性、產業拉動等將為后續國家對于煤制天然氣產業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第二,有效利用現有天然氣管網,突破煤制天然氣輸送和終端用戶開發的瓶頸。
目前,煤制天然氣的生產企業最大的困境仍然集中于管網分輸和下游利用這個版塊。2014年2月24日,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國能監管【2014】84號,強調現有管網在能力許可的情況下,要向其他市場主體公平開放。這一辦法的出臺,或對煤制天然氣的管網并入問題提供了一些保障和支持。目前,我國的天然氣管網主要集中在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手中,煤制天然氣如能通過管道就近輸入現有天然氣管網,就能解決天然氣輸送和終端用戶開發的難題。由于煤制天然氣項目建設單位隸屬于不同的行業,這就需要在國家層面上統一協調。
第三,控制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煤制天然氣產品的競爭優勢。
煤制天然氣的生產成本與煤價高低息息相關。劣質煤的成本雖然較低,但含碳低,轉化率也較低,經濟效益不會太高。褐煤發熱量低、粉塵多、二氧化碳排放高,歷來被視為低質煤。在資源越來越短缺的背景下,不開采可惜,開采出來直接燃燒又污染太大,這反過來導致煤制天然氣的成本過高。因此需要就近建設煤制天然氣項目,改進工藝生產流程,控制生產成本,提高天然氣產品的附加值,在能源市場上體現價格競爭優勢。還有就是,煤制天然氣項目要想具備持續的盈利能力,關鍵是做深做長產業鏈,實現煤制天然氣副產品的綜合化利用。
第四,積極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核心技術。
煤制天然氣技術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目前其核心技術-合成氣完全甲烷化技術主要被英國的DAVY公司和丹麥的TOPSOE公司所壟斷。但令人遺憾的是,"十一五"期間獲批的4個煤制氣項目,全部采用國外技術。在2013年已獲準的13個項目中,絕大部分也采用國外技術。就煤制氣技術來說,國內技術并不比國外技術差。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打破國外煤制天然氣技術壟斷,推進國產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避免我國成為國外煤制天然氣技術的試驗場。先進的技術可以將煤制氣的污染降到最低。支付要鼓勵國內大型能源企業承擔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示范,探索新型綠色、低碳、高效現代煤化工發展道路,才能有效減少煤制氣污染物的排放。企業作為煤制天然氣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的主體,應在經濟可行的前提下,盡量采用先進可靠、能耗最低、節水型綠色工藝和技術,堅持升級發展,從而探索更加低碳和高效的煤炭清潔轉化途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我國煤化工產業呈過熱趨勢
- 下一篇:煤化工同質化現象嚴重 業界呼吁國家統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