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后新能源汽車補助額將加速下調 最高下降40%
2015/5/1 8:34:50 來源:中國產業(yè)發(fā)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財政部、科技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展改革委等四部委29日發(fā)布《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四部委在全國范圍內財政部、科技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展改革委等四部委29日發(fā)布《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四部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中央財政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實行普惠制。但是,2017年至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車型補助標準將有適當退坡,補貼最高退坡幅度在2016年基礎上將下降四成。
被稱為新能源“三駕馬車”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這次都被納入補助產品范圍,但是一定要是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的車型。《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yè)在銷售新能源汽車產品時,按照扣減補助后的價格與消費者進行結算,中央財政按程序將企業(yè)墊付的補助資金再撥付給生產企業(yè)。具體標準為,純電動乘用車續(xù)航里程在100至150公里以內的,每輛補貼2.5萬元;續(xù)航里程150至250公里的,每輛補貼4.5萬元;續(xù)航里程在250公里以上的,每輛補貼5.5萬元。此外,根據續(xù)航里程不同,純電動客車補助為12萬/輛至50萬/輛不等,燃料電池乘用車、輕型客貨車、大中型客車和中重型貨車的補助標準則分別為20萬/輛、30萬/輛和50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稱補助標準主要依據節(jié)能減排效果,并綜合考慮生產成本、規(guī)模效應、技術進步等因素逐步退坡。其中,2017年至2018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照此計算,到2019年,續(xù)航里程150至250公里的補貼將下降至2.7萬元,而目前中國市場上大多數的純電動車,續(xù)航里程都在這個區(qū)域范圍內。
2014年,中國新能源車產銷數據交出了一份靚麗答卷,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7.48萬輛,同比增長323.8%。有專家認為,新能源車產銷突進的原因和政府密集出臺將近20項利好政策有關,包括免除購置稅和明確公車采購中要有一定比例新能源車等。然而,按照《中國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截至目前,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車聚網主編吳碩成告訴記者,新能源技術突破的關鍵還是在于使用環(huán)境的成熟,購車只是環(huán)節(jié)之一,現在車市的情況是,即便新能源車免費給了消費者,也不一定方便使用,反而可能是個負擔。而補貼是啟動市場的扳機,但更需整車和零部件企業(yè)在量產上做出努力,并尋找到引爆市場的定價平衡點。對于補貼逐漸退坡,吳碩成說,補貼本就不可持續(xù),財政也不可能一直承受壓力,如果新能源汽車在國內一直起不來,政府也會遇到較大輿論壓力。
北京汽車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張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研制新能源汽車的車企都在虧本賣車,而且未來很多年時間里可能持續(xù)這種狀態(tài),現在的銷量還遠遠達不到盈虧平衡點。現在的補貼是直接補給消費者,也就意味著一旦額度減少,勢必會影響更多消費者購車的熱情,進而影響銷量。對車企而言,銷量上不去,成本也很難下降,對市場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將來的補貼如果能夠直補企業(yè),促進各家車企在技術方面的研發(fā)力度,效果可能會更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中國游”升溫:自然山水+文化體驗 暑期入境游客數量持續(xù)攀升
- 從四組最新數據感知經濟活力潛力
- 各地夏日文旅消費“熱浪”奔涌 “暑期經濟”乘“熱”而上
- 差異化體驗、數字賦能燃動文旅消費熱力 需求升級激活“夏日經濟”新發(fā)展
- “無縫切換”“交通分流”“虛擬電廠” 各地多措并舉保障迎峰度夏電力穩(wěn)定供應
- 教育部實施教師數字素養(yǎng)提升行動
- 花樣“暑期帶娃”“托”穩(wěn)上班族的心 孩子樂享安全、快樂、有意義暑期生活
- 中國新能源汽車跑出“加速度” 汽車產業(yè)活力持續(xù)釋放
- “市場+利好+供給” 多輪驅動燃動汽車消費“熱”力
- 我國企業(yè)數字化采購滲透率乘“數”而上、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