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技術買賣”到優勢互補 浙江國際技術合作升溫(組圖)
2016/6/8 10:21: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圖為2016浙洽會國際科技論壇暨高技術項目展示對接活動 李佳赟 攝圖為2016浙洽會國際科技論壇暨高技術項目展示對接活動 李佳赟 攝中新網寧波6月7日電 (記圖為2016浙洽會國際科技論壇暨高技術項目展示對接活動 李佳赟 攝
圖為2016浙洽會國際科技論壇暨高技術項目展示對接活動 李佳赟 攝
中新網寧波6月7日電 (記者 李佳赟)拿著項目手冊,來自浙江嘉興的參展商高佳杰就直奔電子通訊展臺,希望通過引進國際高端技術,解決企業技術瓶頸并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6月7日,2016浙洽會國際科技論壇暨高技術項目展示對接活動在浙江寧波舉行,在200余項科技成果項目中,中國企業與國際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開始變“技術買賣”為優勢資源的“牽手”合作,以期獲得優勢互補的“雙贏效應”。
作為第十八屆中國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6浙洽會國際科技論壇暨高技術項目展示對接活動中,來自美國、加拿大、以色列、芬蘭、丹麥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技術轉移機構的60余名代表,帶來了200余項科技成果項目,涵蓋節能環保、電子通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技術領域。
隨著“新常態”悄然而至,中小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成長煩惱”,加上創新能力不足、技術供給不夠,不少企業對于借助國外高端技術來實現企業轉型的需求正在升溫。
行走在展廳,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博士呂耀康就看中了丹麥一家科技公司研發的水體清潔技術。他告訴記者,一家金華的織造企業因無法處理污水中的固廢而找到浙江工業大學,但因一個大學課題組只能處理一個環節問題,而無法解決全產業鏈難題,因此團隊需要尋求外界的技術合作,共同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
相較于購買技術這一企業慣常使用的方式,近年來國內技術貿易領域開始呈現出新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選擇與國外企業、機構展開技術合作、技術貿易,助力自身技術難題解決的同時,也有利于開展長效合作、拓展國外市場。
杭州奧士瑪數控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次近告訴記者,由于國際技術轉移存在轉移體系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糾紛等問題,因此企業開始放棄單純的技術引進模式,轉而采取“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中國企業在國內具有供應鏈、渠道等優勢資源,可與外國公司的技術優勢形成互補,進而形成"共享經濟"的生態系統。”劉次近說。
無疑,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全球創新要素正如“積木”般聚集,形成一種合力。以色列生恩公司助理項目經理管曉琳認為,如今國際市場的技術對接正從原來的“一次性買賣”,進化為現在的“命運共同體”。
管曉琳表示,如今,國際間的技術合作模式越來越靈活,外方公司開始與中國企業進行合資合作,雙方分別提供知識產權和資本市場等資源,這不僅能促進雙方長期、全方位的合作,也能讓中國企業通過國際間的技術合作,補足自身“短板”,提升原創科研實力。
在2016浙洽會國際科技論壇中,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毛光烈表示,一直以來,浙江高度重視國際科技合作,先后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體系,形成了國際創新資源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希望借助此次活動,浙江廣大企業能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共贏發展。
作者:李佳赟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