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石油鉆采設備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2017/8/18 10:00:0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石油鉆采設備的國際競爭格局石油鉆采專用設備,指用于對陸地和海洋的石油、天然氣等開采所需的專用設備的制造。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石油鉆采,但只有20多個國家能夠制造石油鉆采設備,其中美國、俄羅斯、中國和羅馬尼亞等少數國家一、石油鉆采設備的國際競爭格局
石油鉆采專用設備,指用于對陸地和海洋的石油、天然氣等開采所需的專用設備的制造。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石油鉆采,但只有20多個國家能夠制造石油鉆采設備,其中美國、俄羅斯、中國和羅馬尼亞等少數國家的競爭能力較強,能夠生產技術水平較高、質量較好的石油(天然氣)勘采所需要的成套石油鉆采設備產品。
就陸地鉆機而言,國際美國和中國石油機械公司是市場的主導,同時還存在德國、羅馬尼亞和俄羅斯的小型制造企業,美國石油鉆機的年聲場能力在400—500臺左右,產品出口到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俄羅斯(包括原蘇聯的其他成員國)石油鉆機年產量在200臺左右,主要供應國內使用;羅馬尼亞的石油機械制造歷史較短,和我國基本相同,但發展很快,能夠年產系列化的陸地和海洋石油鉆機100多臺,除自用外,還想20多個國家出口,石油機械成為羅馬尼亞的主要支柱產業。我國石油鉆機制造晚于才有歷史,起步也晚于國外鉆機制造業,但經過多年發展,產能迅速擴張,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年產鉆機能力200臺左右,約占世界的1/3,現在我國鉆機制造水平已經領先于俄羅斯,與歐美先進廠家水平相當,但成本低20—30%左右。
宏華集團是世界第二大、國內最大的陸地鉆機生產企業,主要市場在俄羅斯、北美和中東地區;寶雞石油機械是國內第二大陸地鉆機制造企業;德國Bentec公司是Abbot Group PLC的下屬,市場主要集中在俄羅斯。美國的Nov是世界最大的鉆機和鉆采設備制造企業,產品服務全球石油鉆采設備承包商;除本圖文本土,在加拿大、阿聯酋、挪威、荷蘭和中國等地設立制造企業,Nov在鉆機設備上占有絕對壟斷份額。
二、石油鉆采設備的國內競爭格局
我國石油鉆采設備電控自動化行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競爭充分,國資、民營、外資各種主體均可參與競爭,并且隨著石油鉆采設備的全球采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對國際市場的大力開拓,民營石油鉆采設備電控自動化系統方案提供商在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的指導下,充分挖掘市場需求,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取得了更好更快的發展。目前,我國石油鉆采設備電控自我國石油鉆采設備電控自動化行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競爭充分,國資、民營、外資各種主體均可參與競爭,并且隨著石油鉆采設備的全球采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對國際市場的大力開拓,民營石油鉆采設備電控自動化系統方案提供商在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的指導下,充分挖掘市場需求,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取得了更好更快的發展。
三、石油鉆采設備的技術競爭分析
1.常規鉆井裝備的現狀
(1)鉆機形成系列,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要
根據GB1806—86《鉆機型式與基本參數》形成的鉆機系列包括了鉆深從1500m 至 6000m 的鉆機,基本滿足了國內鉆井需要。但這種鉆機系列存在基本參數與國外鉆機不相符合的問題。國外鉆機的鉆深是按照φ73~127mm(~5 英寸)鉆桿尺寸給出的,國標則是統一按φ127mm 鉆桿標稱鉆深。現在各廠家已經仿照國外規定標明鉆深,國標也將作出相應修改。
(2)主要部件基本適應國際市場需要
國產鉆機部件,特別是按照引進技術生產的鉆機部件,已能基本適應國際市場的要求。我國的“石油鉆機部件可用,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尚有15~20 年差距” 。這里所謂的差距,主要是指產品的質量水平和技術性能與國外新產品的差距。
(3)配套部件或零件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
①機械傳動鉆機國際上鉆深3000m 以淺的鉆機主要是機械傳動鉆機。為了簡化傳動,采用柴油機加阿里森傳動箱結構。國產高速柴油機和阿里森傳動箱等技術較復雜的產品的綜合技術性能較差,尚未達到先進水平。
②電驅動鉆機國產電驅動鉆機已經開始由 AC-SCR-DC 驅動向 AC 變頻驅動過渡。但目前國產電氣設備不論產品規格或者產品質量,都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距離。
③傳動件國產盤式離合器和氣胎式離合器大都是由主機廠根據配套需要生產,并無專業化廠家,以致產品規格品種不全,產品質量很難適應鉆井機械高速重載的工作條件。其他如鏈條、傳動膠帶、橡膠件,氣動件、液壓件以及軸承等產品質量,也還不能適應鉆機惡劣工作條件的要求,工作壽命短。
④鉆井液凈化系統鉆井液凈化系統的主要部件,我國都有產品。但是質量差,技術水平也比較落后。
4)產品可靠性差
產品可靠性差主要表現在基礎件制造質量差和有的廠家不重視產品質量。
(5)鉆機國產化水平有待提高
鉆機國產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一是配套件的生產缺乏應有的組織,已如前述;二是缺乏一種實用和完整的產品目錄。
石油鉆采設備行業的發展趨勢是鉆采設備制造和工程技術服務互相滲透,或者技術聯合,各自有所側重。提供一體化的技術設備服務。全球排名第一的石油鉆采設備制造商美國國民油井公司可以根據某個油田區塊的地質狀況提供一體化的技術及裝備服務,并提供石油鉆井隊的設備和物資的供應、運輸服務。以三大石油公司為代表的用戶企業出于專業化的有效管理和降低人工成本,將包含裝備、儀器和工具在內的技術服務整體或部分承包出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為市場化的石油設備制造企業帶來明顯市場機會。
總的來看,近幾年我國石油鉆井裝備主要呈現出以下這些趨勢。
首先,形式更趨于多樣化。隨著鉆井技術的發展,對鉆井裝備提出越來越多的新要求,鉆井裝備向著多樣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要研制出適用于不同地區、不同環境條件,能滿足不同鉆井工況、不同鉆井工藝、不同井深和不同井型要求的專業化特種鉆機。
其次,技術更趨于先進化。通過交流變頻、液壓驅動、自動控制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交叉結合,并隨著計算機、通訊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鉆井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顯示出了更大的優越性。
同時,設計更趨于人性化。新型鉆井裝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環保、安全等要求,設計更精細,最大程度地采用遙控設備,通過鉆機的自動化設計,盡量避免人工作業和高空作業。
石油鉆井裝備的發展也對配套裝備的發展提出了要求。為適應鉆井裝備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和遙控的要求,還應同步加快研制適應現代鉆井作業的機械化設備及配套儀器儀表、井口工具等,進一步提高鉆井作業效率和鉆機整體的自動化水平。
四、石油鉆采設備企業的競爭格局
未來五年,我國石油鉆采設備行業將會出現大的分化、重組和整合。首先,對于已經在市場上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優勢的我國本土鉆采裝備制造企業來說,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進來鞏固自身已有的市場份額,開拓高端市場份額,搶占國際市場份額將是這些企業的必由之路。其次,對于中小型鉆采設備制造企業來說,如果不進行技術改造和加大研發投入,那么在我國中低端石油鉆采設備市場將出現惡劣的價格戰現象,迫使一部分中小型企業轉產、停業、淘汰出局。再次,對已在我國擁有一部分市場的外國石油鉆采設備企業來說,會面臨著我國本土石油鉆采設備制造企業的激烈競爭。
由于油氣生產流程具有環節多、技術復雜、個性化需求高等特點,在油氣生產的各階段均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市場及企業集群,在各階段的細分領域也形成了不同的龍頭企業,從而構成了規模龐大的石油工業產業鏈。全球油氣工業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產業鏈分工格局。
國際上,以 Exxon Mobil、BP、Shell 等為代表的石油開發企業一般只從事油田勘探投資、油田生產管理、原油集輸、石油煉化和成品油銷售,把與石油開采有關的絕大部分作業環節、油田專用設備制造及維修等業務外包給石油設備制造商和油田技術服務供應商,從而形成了國民油井等超大型設備及服務提供商和大量中小型設備制造商及服務提供商。我國從 1998 年開始推動三大石油集團“主輔分離”,眾多為油氣生產流程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下屬企業從三大石油集團分離出來,加之少數原國有企業的改制和民營企業的興起,逐步形成了今天油氣鉆采設備行業的競爭格局。
目前國際油氣設備領域,已形成了以國民油井、卡麥龍等為代表的領先企業,這些企業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全面的產品及服務體系。隨著行業技術水平、生產工藝、性能要求的不斷提升和全球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鉆采設備行業的分工正在逐步細化,大型綜合性鉆采設備企業逐漸將某些石油鉆采環節的設備或部件交由其他廠商生產,從而專注于高端成套設備和核心部件的生產銷售。同時,大量新興的中小型鉆采設備企業則由于發展歷史、資金實力和生產規模等方面的原因,通常選擇專注于某些環節的專用設備,在尋求某單一類型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突破后,進一步謀求高端化和成套化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產業分工也出現了深化的趨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依托較低的人力資源成本、良好的技術水平、配套生產優勢和較高的產品性價比迅速搶占全球市場,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目前,中國油氣鉆采裝備從產能上是全球的制造大國,一些優秀的民營企業憑借良好的工藝和技術水平,正在快速向前發展,并逐步獲得了競爭的主動權,為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石油鉆采設備市場集中度分析
我國排名前十位的石油鉆采設備制造企業分別是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第四石油機械廠、華北石油管理局第一機械廠、川油廣漢宏華有限公司、勝利油田福瑞特石油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南陽二機石油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勝利石油管理局總機械廠、大港油田集團中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長青石油勘采局機械制造總廠、蘭州蘭是國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這十家公司占我國石油鉆采制造市場的34.6%。對比排名前五家的市場集中度我們可以發現,六至十名企業占我國石油鉆采市場的份額并不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