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市場力量推動 使產業政策從目標型向指導型轉變
2014/9/23 19:27:3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靠市場力量推動 使產業政策從目標型向指導型轉變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產業政策將做哪些調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慶近日表示,未來應更多靠市場力量推動,并使產業政策從目標型向指導型轉變。他用一個例子來支撐他的觀點,美國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承擔了全球50%的損失,本國的GDP也下降了20%,而在2012年底美國經濟開始復蘇了,用了不過四年的時間走出危機,并再次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危機期間,那些不能活下去的企業被市場淘汰。在吳慶看來,經濟的衰退與增長,無競爭性企業被淘汰,是市場經濟中一個再自然不過的現象。沒有什么可怕,因為被淘汰的企業家不會閑著,他們會考慮下一個企業在哪里建廠,生產什么。市場的環境會逼著企業去思考創新,像iphone6、iwhatch、google眼鏡以及各種可穿戴設備的發明,都是在此時醞釀并創造出來的。“這是市場潛在的力量,不用政府操心。”他說。
他表示,我們的產業政策則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辦法來應對這場危機,4萬億的財政投入和10萬億的貨幣投放,這個錢一放出去盡管經濟增長上去了,但留給以后的隱患卻很大。美國政府沒花那么多錢,衰退就衰退,隨其自然。復蘇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雖然這次美國的復蘇當中失業率看上去還很高—達7.5%,以至于讓很多經濟學家懷疑美國的經濟復蘇不真實。但是吳慶認為,美國就業率恢復的緩慢恰恰說明這一次的復蘇是真實的。美國的市場機制讓他們盡快地從破產的企業解脫出來創立新的企業,如果這些企業家還在原來的企業里呆著,他們就沒有機會去創造新的企業。“我們的政府花了很多錢就是要讓我們的企業不破產,為了維持穩定,不能讓工人下崗,保就業就是保穩定,于是那些企業就留下來了,那些企業家就困在毫無競爭力的、茍延殘喘的企業里面了。即使那是過剩的產能,即使它是毫無競爭力的產業。”
吳慶說,金融危機后4萬億的投入所留下的隱患現在已經顯現,突出的表現是產能更加過剩。我們不得不用更長的時間去調整。但是教訓是深刻的。為避免中國經濟出現更大的風險,他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走市場化之路,避免政府的過多干預。他認為中國要想長期穩定發展,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產業政策干預上。“這個我們有過失敗的教訓,如汽車產業。當時中國發展汽車產業的初衷是以市場換技術,因為我們起步很低,但是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于是我們和國外的廠商搞合作,我們給他們提供市場,希望換得他們的技術。但是多年合作下來我們沒有看到我們自己的汽車技術水平、能力的提升。這種交換到現在看來極不劃算。”
他認為,從產業政策中隱退是中國經濟做大做強的根本。“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的產業政策從主導型向輔助型,從目標型向指導型的轉變,政府對產業的親力親為最終必須徹底改變。”其中,吳慶提到打破國有壟斷的必要性,“拿銀行來講,如果打破國有銀行的統治地位,最受益的首先是小微企業和農業。資本下鄉了,農村的轉型升級就會加快,因為農業產業化急需大量的資本。農村面貌的改變直接的影響就是富人會離開城市,流向農村。當然這還要有土地產權和知識產權的配套改革。知識產權解決的是能否留住創新型企業,這是中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標志。”
吳慶最后指出,產能過剩問題是政府干預一手造成的。過剩產能的背后都有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就業、稅收、GDP成績和官員的仕途緊密相連。各級地方政府,各自把手一塊,不會輕易撒手,即使是過剩的產能,即使是高污染的行業,只要有政府的利益在里,就很難調得動。吳慶不看好當前一些壟斷行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因為帶有政府色彩,沒有看到實質性改變,只能說在耽誤時間。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啟動
- 君樂寶連續三年榮膺“中國卓越管理公司(BMC)”權威認證
- “源網荷儲智”轉動零碳園區!固德威賦能打造國內首個重卡風光儲充一體化標桿
- 人工智能技術為轉型按下“加速鍵” 鋼鐵產業正變得更“綠色”、更“聰明”
- 國企向新力 濰柴雷沃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翅膀”
- 學習不“將就”,健康要“講究”:趕考小狀元森林氧吧5.0AI重慶旗艦店盛大啟幕!
- 京東超市“逢9必拍”升級 跨世紀年份酒1元起拍 引領酒類消費新潮
- 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彌勒華融印象葡萄烈酒項目投產揭牌
- 中國國際會議會展中心模塊化解決方案的技術經濟分析報告
- “影視+文旅”帶動“劇中同款”銷量增長 主題IP游成文旅消費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