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生態涵養發展“有尺可量”
2020/9/15 10:46:15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江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
江蘇省蘇州市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追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建設內在有機統一與動態平衡一直是蘇州市深入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時代價值的重要課題。生態涵養發展思路的提出,正是蘇州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優做美太湖文章,增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突破和實踐創新。
近日,《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通過了高規格的專家評審,標志著今后蘇州市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有標準、有尺度,是蘇州市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新突破。
突出政治責任擔當,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蘇州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希望蘇州在率先、排頭、先行的內涵中,把生態作為一個標準”和“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的殷切囑托。立足資源稟賦實際,把保護太湖山水作為最重大的政治責任,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大膽探索,創新實踐,將劃定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又一實踐創新。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的劃定,對蘇州市積極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發展戰略,發展綠色經濟,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具有重大意義。
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以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金庭鎮及周邊區域為建設主體范圍。具體包括兩鎮陸域、兩鎮之間的太湖水域和環兩鎮500米范圍的太湖水域。總面積約28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68.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16.4平方公里。總體定位是中國生態文明的太湖示范區,長三角地區休閑交往中心和中國外交會議的重要基地,未來中國新經濟集聚的“國家灣區”。
2020年6月,《關于開展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印發實施,從生態高水平保護、產業高質量發展、居民高品質生活、創新機制體制四大方面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任務。全年計劃實施四大類67個項目,預計年內完成投資19.8億元。重點實施石公半島生態環境涵養項目、有機廢棄物資源再生循環利用中心、東山鎮現代漁業生態養殖、東太湖湖濱濕地緩沖帶及消夏灣生態安全緩沖區等示范類項目,以及三山島統一供水、綠色公交全覆蓋、金庭人民醫院升級改造等民生保障類項目。
科學編制指標體系,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成效“有尺可量”
為落實落細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蘇州市、吳中區科學謀劃,加快探索量化績效評估方法與路徑。2019年,吳中區人民政府委托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開展《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編制。《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全過程動態跟蹤評估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成效。健全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閉環反饋機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評估突出建設成效和創新質量,不斷提升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水平。
《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基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重大戰略、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圍繞太湖山水資源保護,創新探索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路徑。切實推動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成效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可度量。動態檢驗東山鎮、金庭兩鎮及各相關單位在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上的政策決策執行情況。這是新時代蘇州市、吳中區加快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參與“美麗長三角”建設的實質性動作。
《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按照重點突出、群眾關切、數據可得、特色鮮明等原則,依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及實施方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等國家、省、市政策文件,注重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成效動態評估,科學涵蓋了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生活品質和機制體制創新4個方面37項考核指標。其目標定位是突出先進性,在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中形成新的組織形式,激發新的生產力,創建新的生產關系。突出科學性,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的有機統一。突出典型性,立足蘇州實際,彰顯地域特色,守護太湖山水。突出示范引領性,為美麗中國、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提供蘇州經驗、吳中案例。
注重評估結果運用,建立健全閉環反饋機制,以評推工作,以評促落實,以評抓提升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指揮棒”的引領。蘇州市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涵養發展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就是要在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中找準、用好這一“指揮棒”,充分發揮生態涵養發展績效評估的導向、激勵和約束作用,推動蘇州市、吳中區上下真正形成高位推動、統籌協調、合力推進、全民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齊抓共管氛圍。
突出績效評估結果運用是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的研究重點。在《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編制過程中,蘇州市、吳中區對指標設置、數據獲取、結果運用進行了多次研究、嘗試與綜合測算,確保績效評估結果符合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實際,真正“接地氣”。科學、客觀、公平、公正的績效評估結果,是檢驗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的直接體現。建立健全閉環反饋機制,將績效評估結果作為各單位績效考核和干部勤政考核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推動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形成綠色發展觀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認識到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是綠色惠民、綠色富民、綠色強區、綠色強市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真正實現以評推工作、以評促落實,以評抓提升,動態推進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向縱深發展,加快形成生態涵養發展“蘇州模式”。
強化過程跟蹤評估,動態優化指標體系和評估機制,推動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持續示范引領
蘇州市高度重視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堅持高點定位,注重統籌推進,加大財政投入。據了解,市、區兩級財政未來五年預計投入40億元。同時,加大定額補助、生態補償和一般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重點用于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范圍內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育、綠色產業發展等重點民生工程建設。
《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作為扎實推進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實現更高層次躍升、示范引領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蘇州市、吳中區將在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中下真功夫、實功夫、細功夫。持續加強動態跟蹤評估,及時、精準反饋建設過程中的堵點、難點,集中研究解決。后續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建設部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進程、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實際,動態優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及時統籌調整建設思路,真正推動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做深、做實、做細,做優,示范引領。
馬不揚鞭自奮蹄。蘇州市、吳中區立足實際,以守護太湖山水資源為己任,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踐創新、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創新開展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正是蘇州市、吳中區創新思路,持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向上向善追求的體現。生態涵養發展體現出蘇州市、吳中區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也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選擇。
作者:劉青松 李慶旭 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
- 上一篇:兩部門發文促進航空貨運設施發展
- 下一篇: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