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黎剛:抓住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就是抓住中國醫療的未來
2021/4/6 19:40:28 來源:39健康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面對中國基層醫療服務人員短缺的現象,疾病預防工作很難做到真正的貫徹落實,這時候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科技就顯現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醫療的未來到底是什么?我認為算法醫療的時代到來了。”張黎剛指出,“醫療服務完全依賴醫生經驗的時代會翻到下一頁了,算法醫學能夠幫助醫生更好地做出診斷和治療方案。”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先生多次在醫療交流會議上表示,算法與醫療的結合是大勢所趨,投身于算法醫療的研發創新,才能革新中國醫療新格局,開創全民健康的新時代。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對此十分認可,“我認為這個策略是非常有價值的,以預防為主的方針非常具有前瞻性,預防和臨床治療上的花費分配比例將決定我們中國人的生命質量。”
近年來,腫瘤等大病重病呈現出發病愈發年輕化的趨勢,這就意味著“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尤其是類似腫瘤的大病,早發現便是九生一死,晚發現則是九死一生,
事實證明,有很多癌癥在早期被發現的話,治愈率是非常高的。
面對中國基層醫療服務人員短缺的現象,疾病預防工作很難做到真正的貫徹落實,這時候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科技就顯現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國家衛健委統計,中國有3.2萬名眼科醫生,其中專門從事眼底醫療服務和研究的醫生只有千人,他們要面對的是3000多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和400萬左右的老年性黃斑變性患者,我國的醫患比嚴重失衡。
面對這樣的醫療窘境,張黎剛主張要積極引入高標準的技術和產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國醫療資源的不足,讓更多患者得到了專家級水平的診療。利用AI人工智能、大數據將頂尖醫生的醫療經驗進行復制、放大,便可以讓更多的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這是應對我國醫患比失衡、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良方”。
除此之外,張黎剛還提出了實現精準醫療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算法等現代技術,推動醫療數據系統的個性化、動態化、精準化。他認為體檢應根據個體的差異化,做個性化體檢:“愛康前幾年就率先提出個性化體檢方案。即體檢之前,體檢者在系統內輸入生活習慣、家族史、疾病史等信息,然后由大數據智能系統生成針對性體檢方案,當然,這背后是三甲醫院專家多方論證的結果。”早期個性化篩查對于一些特定行業、特定環境的高危職業人群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醫療的未來是算法廣泛應用于醫療,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科技的創新賦能,未來,愛康國賓將繼續為之努力,開發更多的算法醫療實踐成果,推動實現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