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社會ARE YOU READY你準備好了嗎
2021/4/14 19:11:58 來源:中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從認知能力、選擇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循環往復給我們講了一個思維方式,講了非二元相對的關系,他人生的經歷囑咐我們同學要以恰當的思維方式和積極的行為態度能夠更好地走向社會。訪談嘉賓:李書福(三亞學院名譽理事長、名譽校長)
陸丹(三亞學院校長):非常感謝董事長剛才給我們上了一堂大課,從認知能力、選擇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循環往復給我們講了一個思維方式,講了非二元相對的關系,他人生的經歷囑咐我們同學要以恰當的思維方式和積極的行為態度能夠更好地走向社會。剛才工作人員告訴我,我們有一些同學有一些問題給您,希望您給他們解答。其中一個問題,現在年輕人都喜歡金融、互聯網的專業,這是很火的專業,對實業發展造成影響嗎?
李書福:現在年輕人都喜歡金融、互聯網等相關的專業,這對實業發展造成影響嗎?現在年輕人都喜歡金融,說明都喜歡錢,金融跟錢最近。喜歡互聯網,互聯網來錢快,所以大家喜歡互聯網。年輕人喜歡金融和互聯網是情有可原的,我是同意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世界在變,認知還需要提升,金融和互聯網這兩個專業,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確實存在著非常多的機會。但是從長久來講,這兩個領域,所需求的人才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金融這個領域,需求的人才總量在減少的,金融是對人才素養能力要求很高。搞金融的是非常難的行業和領域。我不知道同學們寫的金融指什么?如果真正的金融這個行業來說是各個行業最高水平的人才,各種精英聚集在一起。搞金融的人通常是理工科的學生去搞金融。不是簡單的像銀行的交易員或者是簡單的從事金融業務的,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我的理解是金融是非常難,國家培養金融方面的人才,在全球來講,中國這方面的人才水平和歐美這些國家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互聯網我也不知道這個同學提的是指什么互聯網,互聯網光講電子商務,現在這種互聯網當然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因為中國過去實體店的租金太貴了,國家對互聯網商務政策傾斜很大,從事互聯網交易,有稅收相對優惠,那對實體店監管能力比較強,工商局和稅務局知道怎么管實體店,對互聯網監管水平還沒有上來,不知道怎么監管,中國電子商務互聯網機會很大,實體店很難。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國家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要遵紀守法,都要一視同仁,線上不能賣假的東西必須要賣真的東西,也要交稅。所以以后類似電子商務的互聯網不知道有多少機會。
我不知道這個提問具體指哪方面,如果你們這里提的這個互聯網如果指基礎技術這方面的互聯網,而不是商業互聯網,而是工業互聯網,那就不一樣了。工業互聯網那需要的人才很多,工業互聯網真正創造價值的,提升產品的研發速度,提升產品質量保證能力,能夠降低產品制造的成本,減少相互協同的摩擦,提升協同的效率。所以互聯網是有各種各樣的互聯網。但是不管怎么說,金融和互聯網的發展,對實體經濟沒有什么負面影響,對實體經濟是正面的、協同幫助的,一個經濟體要想構成有效競爭力,一定是各行各業都能夠取得長足的發展,得能夠形成競爭力,無論是金融、互聯網、工業、實體經濟還是第三產業,一二三產業各行各業都應該要協調發展,都能夠走到世界前沿去,整個中國的經濟體才更有好處,這是不矛盾的。
陸丹:好的。董事長,謝謝你的回答。今天到現場的除了畢業生的代表還有其他的代表。他們問到的問題是初始的薪資更重要還是發展平臺更重要?
李書福:問題是我現在大三了,明年就要找工作了,你覺得年輕人找工作薪資重要還是發展平臺更重要?你如果聽取我的建議的話,剛才第一個問題是錢很重要,不同的同學情況都不一樣,如果你確實要急于用錢,薪資高一點和平臺大一點的發生矛盾的時候,你可以選擇薪資稍微高一點的,如果不是急要用錢的話,我想也高不到哪里去,最多高一兩千元一個月,這樣下來一年也就1、2萬元,我認為這個錢不多,當然不同的同學覺得這個很多,這個都不一樣。我覺得平臺更加重要。因為有了一個發展的平臺,雖然拿的錢少一點,但是學的東西多,認知能力會得到提升,選擇決策能力會得到提升,執行會得到提升,智慧會得到提升。平臺比方說很好,但是不給你機會?平臺給到什么樣的崗位?給你什么樣的發展通道這也很重要,這個都不一樣,還得要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作出方向性的選擇然后再做決策,定下來以后就得好好干,不能三心二意了。
陸丹:有一些同學說三亞學院辦了16年,其中這個過程當中其實很艱辛的,您決策的話,政府配給你的500畝的房地產用地變成了教育用地,這個問題您給我們解釋一下,順便說說辦大學的初衷。
李書福:吉利辦大學本意是為了發展吉利的汽車產業。因為二十幾年前中國大學生分配比較簡單,那個時候招大學生比較難,還有浙江臺州沒有大學汽車專業,也沒有汽車方面的技師、技工和汽車方面的工程師、專家,這些都比較少。所以就下決心要辦一所自己的大學,這一所大學主要是吉利汽車工業培養汽車技工和汽車方面的工程師,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就發展成了北京吉利大學,后來到了這個地方有了三亞學院,這都不是吉利規劃出來的,而是各方面的因素,導致了這么一個格局。到了這個地方以后,我就感覺到這個地方要搞大學很難很難,老師沒有,這里是一個文化沙漠,十幾年前老師很難找的,老師來這里也是旅游,很少有老師愿意留下來當老師,16、17年前招生也是很難的,所以我想要想在三亞把大學辦好,一定要大規模的投入,大規模地發展,一定要形成規模優勢,包括在校生的規模和師資的規模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實訓和辦學條件都要形規模。這個過程當中確實非常艱辛,這個大學當初是省委書記讓我搞的,這里當初要開拖拉機進來,要開一兩個小時才能進來,塵土飛揚,沒有這種路,我說這里交通太不方便,不能搞大學。后來我就提出一個要求,能不能弄一條路進來,如果有路以后相對比較近了,故事讓你們自己來講。至于剛才講的500畝地,為什么把房地產開發的500畝地變成教育用地,就是剛才我說的原因,就是把規模要搞大,規模要搞大地不夠了,這500畝地是吉利在這個地方的房地產開發用地,是很珍貴的。在三亞這個地方500畝地搞房地產那是不得了,但是為了學校擴大規模,我就去找三亞市委書記,書記你要把房地產用地變成教育用地嗎?是這個意思嗎?人家要把教育用地變成房地產開發用地,他不相信,覺得我的耳朵聽錯了,我說沒有聽錯,你要相信,原因就是我們要把三亞學院發展得更好,讓三亞學院能夠長期的生存和發展起來,它需要一定的規模。三亞這個地方招老師很難,學生報名也不踴躍,可是省里面省委書記要求我把三亞學院搞起來,我說我聽黨話,跟黨走,書記這么說了,我接了任務,老師的用房,老師從內地過來沒有房子也不安心,我們學校擴大規模還要土地,可是三亞沒有那么多土地,因此我說,我就把政府已經批準的房地產開發用地要變成教育用地,你能不能同意?能不能支持一下。(掌聲)
這個非常好,書記說人們都說要教育用地變成房地產開發用地,你要把房地產開發用地變成教育用地,行,就同意。所以三亞學院有這么大規模是不容易的,當然這個學校本身是一個非營利的,是一個相當于慈善學校一樣,最終學校也是屬于地方的,屬于三亞的。中午跟三亞市委書記見面,我說最終政府要承擔責任,這個學校還是政府的,現在我們盡量把學校搞好,現在作為吉利來說,還有一些經濟實力,會有一些利潤,我們盡量支持這個學校發展起來,但是長遠來講,學校的發展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這個由來就是這樣。
陸丹:董事長,剛才您提到辦好汽車來支持學校,吉利的主業是造汽車,那么通過主業來支持辦教育,民辦教育有很多,咱們辦的民辦學校跟其他的民辦學校有什么區別?
李書福:其他的民辦學校我也沒有好好研究,但是我覺得作為吉利支持三亞學院發展得更好是發自內心的,是竭盡全力的,沒有私心的來支持推動三亞學院,三亞學院要上層次擴大規模,比如說三亞學院要把它變成三亞大學,要辦研究生院以及持續擴大辦學規模,這一點您應該有感覺,吉利是竭盡全力的。
陸丹:是的是的,感同身受。
李書福:那吉利的學校跟其他學校有什么不一樣?我沒有做對比的分析。還有一點,作為吉利非營利辦學這個是實實在在是發自內心,從組織架構上就是這么安排的,吉利沒有什么人在這個學校里面,也沒有什么干擾你們各種的預決算,只要把學校搞好,吉利能夠支持的盡量支持,就把它當作一個社會的資源幫助學校更好地發展。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吉利搞高等教育是非常純粹的,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只要學校好,我們心里就高興。
陸丹:這一點作為校長我還是有一點同感,在同行當中,現在有700、800所民辦學校,大家還是羨慕我們三亞學院和三亞理工職業學院,
純粹地辦大學,找專業的人做認知、選擇、決策、執行,作為16年的校長我來說我感覺很榮幸,按照專業的規則和方法我們是很幸福的。
現在的網絡熱詞很高,不知道您是否關注“躺平”這個詞?您能否給我們發表您的高見?
李書福:我只能簡單地回答,“躺平”這個詞這兩天說得比較多,我認為這是一種現象。這個現象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在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作出的不同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和描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躺平還是站立,我覺得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有想法有話要說,總比沒有想法有話不說要好。所以,說出來“躺平”這兩個字,也就反映了一些人的內心境界和內心世界的一種聲音,所以大家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我想得不多。你突然問我這個問題,我也只能這樣回答。謝謝大家。
陸丹:我從這個回答里面得到一點啟發,其實我也關心,反映了一批人一群人對于環境的一種思考,是內心世界的反應,是這個角度去分析挺有意思的。還有一個問題,在場的有B站音樂區UP主,與三亞學院芒果樂隊有合作的,您自己也寫了不少的歌曲,比如說《笑容依然燦爛》,希望有機會將來跟您合作,我們這一位同學。汽車、音樂、教育,您會怎么選擇?
李書福:疫情期間在家里閑著寫了《笑容依然燦爛》。我覺得汽車、音樂、教育這三個東西對于我來說都是非常喜愛的,你說我不喜歡汽車嗎?肯定非常喜歡汽車,從小喜歡汽車,干汽車這么多年,我對汽車充滿了情感,不能放棄。音樂也是一樣的,我對音樂非常喜愛,人不能沒有音樂,人離開了音樂,生命就失去了意義,所以音樂不能放棄。教育,我們雖然說,無心插柳柳成蔭,不是我們一開始規劃出來的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客觀上現在已經形成了吉利教育這樣一個事業的群,我肯定非常喜愛這個教育,我們從事教育20年了,這20年來我對教育這個領域所投放的資源、心血、資本、投入都非常多的,我肯定不會放棄教育。這三個東西讓我選,我一個都不能放棄,我都得選。
陸丹:有同學說吉利有很多的黑科技,比方說地軌衛星,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能不能給我們快節奏的梳理一下?
李書福:看來我回答問題語速太慢,我努力了。吉利布局很多領域,有這些黑科技,我們青年學生也很好奇,您能不能暢想一下吉利可以讓未來社會發生哪些變化?我們有夢想,吉利的管理層是非常有夢想的,我們希望為科技自由探索,我們的創新,心中的理想能夠為社會帶來進步,為用戶帶來良好的體驗,現在產業是跨界融合,科技自由探索,一定要通過跨界融合和自由探索產生新的產品,給用戶帶來新體驗。比如說未來飛行汽車以及高空衛星組網,衛星組網今年已經開始了,汽車之間跟衛星的通訊以及汽車和地面之間的配套基礎設施的聯動,還有汽車和人之間的交流人機交互,所有的一切,把汽車從傳統的載人、運貨的功能,變成移動終端,智能終端,移動空間,智能空間,讓消費者能夠感受到未來的汽車與過去的汽車是完全不一樣的。最起碼在人機交互、人工智能、OTA的無線連接、地面的充電的智能實施的連接等等這些都將呈現革命性的變化,這方面吉利有非常巨大的投入和非常科學合理的布局。包括跟奔馳公司的技術協同,和沃爾沃的協同,在研發方面的基礎模塊的開發,基礎架構的開發,基礎理論的研究以及在供應鏈上的協同,人才培養和培訓方面的協同,還有這些重點領域的研究,都有廣泛領域的投入,時間關系,不能展開。方向性、概念性地講,吉利和沃爾沃、奔馳、路特斯以及其他公司都在做一些實實在在地推進工作,都在做,幾萬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發工作。
陸丹:前幾天我們去參加產教融合大會,那個研究院是1.5萬人,讓我們的人都震撼了,理工學院的同學有很多人在那里實習,而且有很多人愿意留下來,那是科技城的概念,我相信我們的同學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科技發展的平臺當中去。
大家都關心國家的大事,大國之間的競爭最后還是教育的競爭,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您認為中國民辦教育的未來希望在哪里?
李書福:大國之間的競爭最后還是教育的競爭,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您認為中國民辦教育的未來希望在哪里?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實大國之間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原來西方國家是歡迎中國留學生去學習、升造,但是現在這個局面已經不一樣了,我可以說現在中美和中西方之間的學術交流幾乎停滯了,學術是人類科技進步的發射器,學術上如果不能及時交流,很多科學發現就會陷入被動。作為中國來講,如何來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很多學術領域,在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上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學術上如果沒有成就,學術上如果不能引領這個世界,技術就是落后,一切的創造性技術,都是源自學術的形成、科學的發現,現在我們在做的很多東西都是一種技術創新,不是科學發現。現在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和美國以及和西方一些國家在學術交流這個領域,基本上已經終止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中國的大學如何能夠崛起?如何形成自己的學術氛圍、學術能力、科學發現、學術拓撲,重大的科學領域能夠有重大的發現,這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靠我們的老師們,也靠我們的各位同學能夠爭氣,能夠有這方面的理想。作為企業來講,我們在科學發現這個問題上,要想跟高校來比拼的話,還是有差距的,企業只是把重大科學發現如何通過企業的能力讓它變成重大的產品,把學術和論文通過企業的努力把它變成產品。所以這一位同學提的這個問題是非常深刻的一個問題。大國之間最后的競爭還是教育的競爭,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并不是剛才大家提的不實實在在,但是這個是一個命根子,教育是一個命根子。
陸丹:也是我們的同感。從事教育現在任務越來越艱巨,使命越來越光榮。這一位同學講的,吉利學院從北京遷到了成都,北京大學跟吉利學院在成都有了研究生的合作,我們三亞的兩所學校有沒有這樣的機會?
李書福:我覺得完全有這個機會。因為我跟北京大學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合同,合同里面有這個約定,三亞學院跟北京大學建立校企關系,北京大學要幫助三亞學院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支持三亞學院更好地發展,我們是有合同的。
陸丹:時間關系,最后一個問題。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對很多人的人生觀帶來了影響,對您有哪些感觸?聽說您還取了一個英文名叫Eric,有什么考慮?我們體系內部都叫他一個英文名,我自己也起了一個英文名字叫Devin,體系內叫我校長是“犯規”的。
李書福:這個事情的話確實我是經過了思考。因為原來我在各方面的交往過程當中大家都叫董事長,也叫或者叫書福李,在外國尤其是西方沒有這種稱呼的,都是直呼其名,因為外國人到中國人都起了中國名,這樣我們要平等交流,現在通過這樣就更加平等,順暢和相互尊重,起這個英文名是其中一個目的。第二個,現在由于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國和西方之間的價值取向的一些挑戰,中國的改革開放這個門越開越大,這樣的一個戰略也面臨一些考驗,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吉利是一個全球化的公司,在全球有十幾萬員工,分布在世界各國,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有吉利的業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要體現出一種新發展格局的安排,要改一下名字體現一下吉利,以后這個門越開越大,也會越來越融入這個世界,通過我們的行動和中央的號召,要一起起來,和世界各國的朋友們和企業們,讓大家感受到吉利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尋求大家的這種協同、合作、國際化,所以就取了一個英文名。
陸丹:這也解決了我心中的一個疑惑。謝謝大家!非常感謝我們董事長為我們分享他的人生寶貴經驗。教我們大學生應該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訪談時間:2021年5月31日下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