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的教育焦慮,都可以被這個APP治愈
2021/5/31 15:34:00 來源:大眾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育聯網APP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有19個維度,259個方面,從學習成績、行為習慣、在校表現、獎懲榮譽等多方向建立標準化完善的學生管理指標,多維立體,全面細致,真正做到對學生日常進行監督管理。在綜藝節目《新生日記》中,jasper因為沒有買到閃電俠的衣服,賭氣刪掉視頻。后來被媽媽教育后,jasper和導演組道歉,并主動對著每個鏡頭道歉。在隨后的采訪中應采兒表示“我覺得抗壓性很重要。這個事情可能不至于摧毀你,但你先把自己摧毀了。遇到問題需要自己學會處理”。
應采兒對于孩子的抗壓性教育再次掀起熱議,其實同為媽媽,我非常理解她的做法,應采兒的教育模式,就是希望jasper將來遇到更大的挫折時,能擁有更好的抗壓性,可以說此舉是提前鍛煉孩子未來應對挑戰和風險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媽媽也都有這樣的教育焦慮,作為家長,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在未來有能力獨自去面對人生?
這一代的家長陷入“雞娃”焦慮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就算買了學區房,孩子也進了名校,媽媽們還是有各種各樣的教育焦慮:擔心娃的審美水平不好、擔心娃沒有責任感和同理心?擔心娃性格不夠活潑,沒有領導力?擔心娃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想找老師了解娃在學校的表現,但老師們每天忙于改作業備課,只會告訴你:你家娃表現挺好的,我沒有主動找你,孩子的學習就是沒有問題!
就算得到老師這樣的回復,媽媽們還是沒有安全感,因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媽媽們不是專家,即便看了很多育兒書,聽了很多專家講座,依然覺得很焦慮,一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就覺得是自己的疏忽,沒能做到全程陪伴孩子的成長。
前不久,孩子所在的學校通知家長們下載育聯網APP,說是通過這個APP就可以和學校里的老師一起管理孩子的日常,全程參與孩子的成長。剛開始,我們作為家長還半信半疑,試用了兩周后卻驚呼:早該用上這樣的APP了。
2
育聯網APP到底神奇在哪?
雖然只是一個APP,卻裝下了學校所有的應用程序,通過一臺手機就可以管理學校里所有的硬件和軟件。
特別是APP搭載的SOM學校運營管理智慧系統,可以高效率幫助學校升級運營管理,幫助學生全面成長和教師專業發展,真正實現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想要孩子學習成績好,能考出高分,還希望他在德智體美勞方面能有發展,更希望能隨時了解他的思想品德、行為能力、習慣以及思維方式,他的心中格局還有他在社會上作為社會人、作為世界公民應該具備的綜合能力和素養。
但是這些品質和素養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很難得到量化,哪怕素質教育進行了這么多年,老師們疲于上課改作業,測驗抽查,也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過多地關注每個孩子的身心靈發展。
育聯網創始人黃志如博士后作為育聯網SOM系統總設計師,則始終堅信:學生的全面成才和成長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于是在她的不斷堅持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才有了如今的育聯網。
育聯網APP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有19個維度,259個方面,從學習成績、行為習慣、在校表現、獎懲榮譽等多方向建立標準化完善的學生管理指標,多維立體,全面細致,真正做到對學生日常進行監督管理。
其實,一直以來我們對教育信息化有很大的誤解。很多人認為疫情時期出現的大規模線上學習就是教育信息化了,只有我們家長和老師都苦不堪言,為了孩子的學習下載了幾十個軟件,入了幾十個打卡群,日常就是在各種軟件和班群中找不著南北。
因為這些教育軟件都是彼此孤立的,這個軟件是班級考勤的,那個軟件是英語背誦打卡的,另一個軟件又是語文閱讀打卡的,還有一個軟件是每天體育鍛煉打卡的......這些軟件之間并不能形成互相的聯動和互通,結果就是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信息孤島。
但育聯網SOM系統為這些信息的互通提供了可能,老師、學生、家長、管理者都能全面參與到學生的管理中來。
特別是我們作為家長最關心的學生管理系統方面,已經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環境育人完全融入到學生的培育系統當中。學生評價體系則囊括了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行為習慣、思維模式、終身素養等方面的評價。
APP通過終端采集了學生的成績、表現數據、學習力、思維力、行動力、社會責任以及他的終身素養等數據。老師們不自知地在日常行云流水般的工作中,不自覺地就把這些工作給完成了。我們家長也可以更輕松和更自由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自從用了這個APP,媽媽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上APP看看自家娃的表現,儀容儀表達標了沒有,學習表現如何?校園紀律如何?課堂紀律如何?今天開展了什么班會活動?孩子的責任承擔比例是多少?既能及時分享,又是加密共享,真的很安心。
3
說到這個育聯網,就不得不提背后的總設計師黃志如博士后。
撇開博士頭銜,她也是一個普通的媽媽,家里有2個孩子,當媽的教育焦慮她也有。
在做育聯網之前,她已經憑借過人的管理天賦和演講口才叱咤管理界21年,不僅積累了豐盈的財富,更建立了頂尖商業精英人脈。
然而,一次貴州之行,卻改變了她的職業生涯。
2017年4月應老班長之邀,黃志如前往貴州考察。那是她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貧窮。她想起爺爺時常跟她說的話:“心中無缺叫做富,被人需要叫做貴”。于是她一直認為一個人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飽滿,才叫富有。
受老班長囑托,同時明白只有改變教育才能帶來希望,她開始帶著100多個孩子,開啟為期7天的貴州研學。
她邀請北師大心理學教授打磨青少年終身素養課程,再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授課,幾天下來,孩子們的身上真的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孩子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珍惜糧食......
而這些讓黃志如堅信:育人先育心。于是她放棄了收入豐厚的管理咨詢,從此只做一件事,教育。
她帶領團隊沒日沒夜地研發青少年終身素養教材,然而卻沒有市場,應試教育的弊端積重難返,項目受阻,但她沒有放棄,還是四處尋求幫助。
有企業向她拋出年薪百萬的橄欖枝,被她毅然拒絕,她早已實現財富自由,做研學項目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絕對不能半途而廢。
功夫不負有心人,后來她遇到了一位好拍檔,經過深入交談,兩人發現彼此的人生價值觀和教育理念竟出奇一致,于是兩人決定合伙。
在黃志如看來,人生就像金字塔,最底層是養活自己不給社會添堵;往上一層是福澤愛你和你愛的人;再上一層是幫助更多人;再往上是為群族和行業發聲;最高層是為國家、世界和宇宙發聲。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精心打磨,才有了今天靈活高效的育聯網SOM系統。
黃志如曾在采訪中提到:“開創我國目前唯一一個能夠實現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定制的SOM學校運營管理智慧系統,這套系統能夠引領我國教育信息化提前邁入4.0時代。”
回顧育聯網的發展歷程,從青程研學到青少年終身素養,再到學校信息化管理系統,黃志如做的這些產品,都不是為了賺錢。
在她看來,有價值,有情懷,能用產品實現大愛,這些更重要。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最理想的教育,是肩負著責任的付出,亦是充滿愛意的實踐。扎根教育,用產品讓教育變得更好,就是黃志如拼盡全力要去完成的使命。這樣的教育,很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