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生活在別處”成為新常態 休閑度假該如何因勢利導?
2021/6/1 11:55:1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據了解,本次大會以“挖掘休閑內循環,推進文旅大循環”為主題,與會嘉賓就休閑與生態、休閑與文化、休閑與市場、休閑與社會、休閑與生活、休閑與科技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研討,為“十四五”期間,休閑度假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助力全面開創中國休閑度假產業新局面,深入推動休閑度假產業高質量發展。5月24日-26日,由中國旅游協會、東營市人民政府、全國休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辦,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中共東營市委宣傳部、東營市文化和旅游局承辦的2021中國休閑度假大會在黃河入海口中心城市東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休閑度假領域的管理者、研究者、投資者、運營者齊聚一堂,開展交流合作、展示發展成就、樹立產業典范,共同引領中國休閑度假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2021中國休閑度假大會啟動儀式
據了解,本次大會以“挖掘休閑內循環,推進文旅大循環”為主題,與會嘉賓就休閑與生態、休閑與文化、休閑與市場、休閑與社會、休閑與生活、休閑與科技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研討,為“十四五”期間,休閑度假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助力全面開創中國休閑度假產業新局面,深入推動休閑度假產業高質量發展。
乘風而起,內循環趨勢下休閑度假站上“風口”
疫情帶給旅游市場的影響仍在持續,大眾因防控需求受到的出行受限與信心受抑制,有著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伴隨全球范圍內新冠疫苗接種的加速推進,與會各界一致認為,以中國休閑度假市場的強勢反彈為代表,文旅產業大時代正加速到來。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李寶春認為,此次疫情不僅沒有改變人們對旅游的熱愛,反而催生了旅游新模式、新需求。他分析稱,未來,旅游業發展將呈現四個特點。
一是旅游市場需求更加內向化,國內旅游業將成為各國旅游業率先恢復的領域;二是旅游產業形態更加多元,越來越多游客選擇自駕游、戶外游、家庭游等新興方式;三是旅游變革進程更加明顯,正在成為新技術運用的重要場景。機器人技術、大數據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智慧旅游技術等讓旅游更加便捷、高效、可觸達;四是旅游發展協作更加迫切,在旅游活動去中心化的同時,旅游發展的協作變得更為必要。
而聚焦國內市場,得益于決定性的疫情防控成果,在歷經2020年初短暫低谷后,休閑度假產業釋放出愈發明顯的反彈訊息。
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秘書長曾博偉在其發布的《2021中國休閑度假產業發展趨勢報告》中指出,即便中國經濟在2020年出現短期震蕩,但從整個十三五時期的數據來看,總體還是保持了6%的增長速度,這給休閑度假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
從數據層面來看,截至目前,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在39%左右,對比歐美發達國家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在60%左右,中國尚有20%左右的差距,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潛力,也給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加速這一巨大市場空間釋放,在今年3月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家提出“完善節假日制度,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壯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提升度假休閑、鄉村旅游等服務品質”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行動舉措,均給休閑度假產業的發展帶來諸多利好。
而結合細分市場的現狀,曾博偉分析稱,伴隨中國人口結構以及消費能力的變遷,以老年休閑市場、親子休閑市場和單身休閑市場為代表,很多新興市場都擁有巨大的市場想象力。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共有2.64億,預計到2033年,會有4億老年人,這將是一個巨量的消費市場;從攜程提供的數據看,2020年國內親子休閑市場消費頻次從2.6次降到2.2次,盡管頻次有所下降,但相較于其他市場降幅最慢,反彈速度也更快。”
具體到產品和目的地建設,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會長魏小安則指出,中國已經成為休閑旅游需求巨大的消費市場,尤其經過這幾年的發展,中國文旅產業在全世界已經形成了領先態勢,這就要求產業以新型發展模式扮演好“引導者”角色。
從“享受”到“剛需”,旅游生活化趨勢愈發“具象”
在傳統認知中,旅游與生活存在某種常態與非常態的對立關系,事實上,雙方的界限正在逐步模糊,尤其以新冠疫情為分水嶺,旅游生活化的進程明顯提速。
此次大會,魏小安在主題為《旅游新局:休閑內循環,度假大循環》的演講中做了精準概括, 他認為,休閑度假已經超越了單一產業的概念,成為一種消費生態和社會現象。“所謂消費引領供給、供給促進需求,休閑是大眾性的,鄉村休閑是普遍性的,度假享受是新型消費,房車和營地是未來導向,這是中國旅游未來的發展趨勢。”
對此,美團文旅政企合作中心總經理路夢西也談到,在過去,大眾之所以把旅游、休閑以及生活分開,其實是因為受到了幾個方面因素的制約,“比如在時間上,旅游可能是時間更長、跨度更長的休閑度假方式;在空間上,我們講詩和遠方,好像遠方才是旅游的終點;在需求上,我們也常認為旅游是一種遠超我們日常生活需求的消費形式,但事實上,在生活場景每天都在變化的時代,這幾個因素早就已經相互融合。”
以“吃”為例,作為旅游消費場景的要素之一,如果按傳統的跟團、觀光游來推斷,團餐考慮的是效率,但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在所有城市美食的消費中,火鍋和燒烤這兩類餐飲異地游客消費的比重都非常高。“考慮到火鍋和燒烤比較費時,這說明現在異地游客不缺時間,也從另一個方向折射出現異地游客在城市消費中的傾向。”
綠毯鶴舞-劉方仁
至于“游”,以2021年北京網信辦和美團聯合發布的北京100個網紅打卡地的榜單為例,在這份網紅打卡地清單中,大眾耳熟能詳的北京非常有名5A、4A景區并不多,更多是城市文化、創意和藝術類的休閑空間。也就是說,大量在日常城市生活中的休閑場所,成為了異地游客熱衷來打卡的重要吸引物。
以上述消費趨勢變化,供給側的革新已經在全面推進。開元旅業集團創始人陳妙林以森泊度假樂園的趣味選址和產品設計為例,分析了其之所以市場熱度爆棚的三大特征。“一是作為一站式的短暫度假旅游項目,定消費群體為離中心城市兩個半小時交通圈內;二是選址,要打造在風光秀麗的旅游度假區附近;三是可提供全天候休閑度假娛樂設施。”
恰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厲新建談到,除了人文遺產和自然遺產,在旅游產業新的發展環境中,可能要再加一個新的資源類型,這也就是當前目的地和旅游頭部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習慣講的一種理念——讓旅游者能夠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因為每個目的地有很大不同,怎么挖掘出特色,成為旅游者消費體驗的對象,這是關鍵。
“在新的發展格局中,我們強調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每一個旅游目的地,或者每一個旅游企業進入市場的時間不一樣,可能面對的市場需求也不一樣。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樣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建立供求動態匹配或者動態適配的機制,對我們形成所謂有地方特色的文旅產品供給和業態創新至關重要。”
以東營為起始,黃河流域休閑度假邁向新征程
談理論的同時也要看落地。作為一年一度的行業性盛會,2021中國休閑旅游大會之所以“花落”東營,與這座城市的先天稟賦和后天發力雙重因素密不可分。
作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地理位置優越,河與海的深情相擁,孕育了這片美麗豐沃的黃河三角洲,形成了壯美的黃河入海、河海交匯奇觀。同時,這里文化悠久燦爛,濕地特色鮮明,且休閑游資源豐富。東營全市擁有A級景區67家,其中黃河口生態旅游區為國家5A級景區;擁有海岸線長413公里,灘涂和淺海近6000平方公里,大閘蟹、灘羊、黃河刀魚、東方對蝦等特色美食數不勝數。
東營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必昌在大會致辭中提到,除了適宜發展休閑旅游的資源,東營的相關配套也正在加速完善。比如交通運輸,東營已經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節點城市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東營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正在打造億噸大港;勝利機場是國產大飛機試飛專用機場,開通了至北京、上海、廣州等25個城市航線航班,正在打造東西、南北中轉樞紐機場;經過東營的京滬高鐵二通道今年將全線開工。每一位到東營的賓朋,都會切身感受到生態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目前重大國家戰略,以此為契機,東營迎來國家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雙重歷史性機遇。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黨工委副書記韓松林談到,兩個機遇疊加對黃河口生態旅游區來講非常難得,這要求需要打好三張牌、做好三篇文章。第一張牌是打好資源牌,做好塑造世界旅游品牌的文章。第二張牌是打好生態牌,做好自然體驗的文章。第三張牌是做好情感牌,做好黃河文化認同和文脈延續傳承的文章。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看來,從地理上來說,黃河是一個非常顯性的概念,如果把黃河里面所有有價值的點匯集起來,比如世界遺產、文化坐標、博物館占多少分,可以發現,黃河在整個中國文化價值體系里面占比非常高,所有中國人都知道黃河。
“但另一個方面,大家對黃河的認知其實非常散亂,黃河是什么?到黃河看什么?這些都非常不清晰,黃河跟長江不一樣,長江處于城市帶里面,大家對長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黃河之間直接交易和貿易往來是比較少的,旅游沒有形成大的市場,沒有大的市場就沒有大的融通,所以大家對整個黃河的感知是比較少的,這是從地理的層面。
如果研究黃河生態會發現,它緊緊扼住了中國生態的命脈,看黃河民族交流史會發現,中華民族的交流史,文化目的是至高的。但在經濟層面金準指出, 黃河沿途九個省形成了三個發展臺階,各個臺階需求各不一樣,有的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了,整個需求是工業化后期的結構,有的地方還處在比較早期的狀態,所以發展需求也不一樣。
“從整個發展戰略定位來說,上游有生態的問題,中游有中部崛起的問題,下游涉及到藍色經濟的問題。整個黃河上面賦予了各種各樣大的命題,這種命題怎么突破?今天拿到文化公園的命題可能形成了新的突破點,從文化出發,找到一個問題集合解決點。”
有鑒于此,對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陜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費文娟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三觀要正,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不僅僅是民族的,它可能也是世界的,是全人類的,如果站在這樣的格局里面思考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業界的心胸可能更開闊,不會糾結在眼前的或者局部的一些發展利益上。
第二,本事要夠,旅游企業在旅游管理上會有一定的經驗,國家文化公園不僅僅是旅游開發這樣簡單的命題,可能涉及到生態、科普、環保、地質、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是綜合業態的發展,這對旅游從業者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更高的命題。
第三,心態要好,雖然在2025年要建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但費文娟指出,因為這樣的一個巨大的發展挑戰、時間目標,會有 “多動癥”、互相攀比,比投資體量、比規模、比效益等問題出現。“其實,如果要建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應該是一個綜合效益的考量和評估,應該是整體社會綜合發展,這些都是需要去認真思考如何避免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