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大一院成功完成華東首例微創植入新一代長期型人工心臟手術,助力重癥心衰患者重獲新生
2021/7/2 11:41:1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日,華東地區在心血管創新醫療科技迎來了重大突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的馬量教授團隊,憑借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手術經驗,成功植入了該區域首臺新一代長期型人工心臟EVA-Pulsar™,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尖端的微創技術完成的,這標志著該醫院在心臟大血管治療領域走在了時代前列。近日,華東地區在心血管創新醫療科技迎來了重大突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的馬量教授團隊,憑借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手術經驗,成功植入了該區域首臺新一代長期型人工心臟EVA-Pulsar™,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尖端的微創技術完成的,這標志著該醫院在心臟大血管治療領域走在了時代前列。此次手術的成功實施,將為更多心臟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生機。
心之重負
沈先生的抗病歷程
沈先生,本是平凡生活中的滿足者,享受著簡單而純粹的幸福時光。二十余年前的某日,突發的胸悶和氣喘打破了其平靜的生活秩序。無明顯誘因,呼吸困難乏力、虛弱、心悸等癥狀悄然而至。經醫學診斷,他被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慢性心衰”。對沈先生及其家庭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病情的糾纏令沈先生的日常生活變得困難重重。尤其近兩年,他兩次經歷心臟驟停,驚險的生存挑戰不僅考驗著他的生命力,也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精神負擔。
心之希望
浙大一院的科學救治
在困境中尋求希望,沈先生及家人選擇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這里匯聚了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專業的醫療團隊。因左胸部間斷性隱痛、胸悶氣短等癥狀,沈先生被緊急送醫。檢查顯示,他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僅為31%,這進一步確認了“擴張型心肌病”的診斷。
沈先生的病情已經急轉直下,生命岌岌可危。醫院的心外大血管外科高度重視,迅速組織了一支由資深專家和精干醫護人員組成的救治團隊為沈先生量身定制了一套科學而全面的治療方案。
馬量教授團隊首先采用常規的藥物治療,用強心劑、利尿劑以及血管擴張劑等,以改善沈先生的心臟功能和減輕心臟負擔;還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先進的醫療技術,制定了個性化的手術方案。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沈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命體征逐漸平穩,他也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心之抉擇
前沿的微創人工心臟植入建議
經過與醫生的深入溝通,沈先生逐漸認識到自己病情的嚴峻性以及治療的迫切性。他的心臟功能已經嚴重受損,常規治療手段已無法維持其生命。由于我國心臟供體的極度匱乏,等待合適的心臟移植需要較長時間,同時,患者本人對心臟移植手術的風險也存在較大擔憂。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多科專家經過會診,馬量教授團隊向沈先生提出了一個前沿的治療建議——植入人工心臟。
人工心臟學名是左心室輔助裝置,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機械泵或生物材料幫助心臟進行泵血。左心室輔助裝置與患者的心臟和主動脈相連接,替代其部分或全部功能,從而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心臟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為許多心臟疾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人工心臟的小型化使得微創植入術成為可能,于是在沈先生的期望與醫療綜合評估下,馬量教授團隊最終采用了對患者創傷最小,難度極高的人工心臟微創植入術,微創植入無需如常規手術那樣正中開胸,只需要幾個小切口便可完成人工心臟的植入,如此一來可有效減少手術中的出血,降低感染的風險,術后的恢復也會更加順利。
2024年發布的新一代人工心臟EVA-Pulsar
本次沈先生選擇的是今年最新獲批上市的EVA-Pulsar™人工心臟。該產品系列作為中國目前唯一一款獲國家藥監局批準可用于長期治療的人工心臟,為無數心衰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EVAHEART長期型人工心臟系列是我國永仁心醫療和日本東京大學聯合研發,安全性高,臨床試驗術后生存率100%。和其他產品相比,永仁心首創采用純液力懸浮技術,具有全主流道設計和仿生葉輪設計,最高流量20L,輔助能力是其他人工心臟的兩倍。得益于其流道設計,EVAHEART可產生高脈動性血流,讓植入的患者仍然保留脈搏,保護血管和器官。永仁心人工心臟在歐洲、日本均獲批上市,同時獲美國IDE許可,為全球心衰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方案,全球最長使用時間已經超過11年。
籌備精心
科學嚴謹的手術準備
為了確保這場特殊手術的順利進行,醫院集中了最精銳的力量,從各科室抽調了頂尖的專家組成多科會診團隊。麻醉科、心外科、血管外科等多個科室的醫生們圍坐在一起,討論著每一個細節。他們多次召開研討會,針對手術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深入探討,制定了詳盡的術前、術中、術后準備方案。同時,他們還針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制定了嚴密的預案,以確保手術萬無一失。
馬量教授及其團隊深知手術的復雜性和風險性,因此從手術方案的制定到設備的檢查,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了嚴格的科學論證和專業把控。他們模擬手術過程,反復推敲可能出現的風險及應對措施,力求做到最好。在緊張而忙碌的準備工作中,每個人都各司其職,默契配合。護士們忙碌地準備著手術器械和藥品,醫生們則一遍遍地檢查設備,確保一切處于最佳狀態。整個手術室仿佛變成了一個精密運轉的機器,每個部分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手術做著最充分的準備。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手術能夠在最科學、最專業的條件下進行,為患者帶來最大的希望和生機。
技藝精湛
科學精準的手術實施
隨著手術室的門緩緩關閉,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較量正式拉開帷幕。在無影燈的照射下,馬量教授和他的團隊開始了這場高難度的手術。
患者的身體被小心地固定在手術臺上,全麻后的他靜靜地等待著醫生的拯救。馬教授的眼神專注,他的雙手在患者的胸腔內靈活地穿梭著。在助手的協助下,他準確地找到了需要置入人工心臟的位置。隨著微創技術的運用,手術刀在患者的皮膚上劃開了微小的切口。馬教授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藝,將EVA-Pulsar人工心臟泵頭穩穩地連接患者的左心室。緊接著,他又在右側胸部通過小切口進行人工血管與升主動脈的精細吻合。整個過程中,他的雙手仿佛擁有了魔力一般,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流暢。
在手術團隊的默契配合下,手術進程順利推進。監護儀上的數據顯示著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變化,這場手術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康復迅速
科學有效的術后治療
4個小時后,手術成功完成,沈先生被轉入病房進行康復治療。在馬教授和醫護人員的科學指導下,他的身體迅速恢復,很快就能夠下床活動和正常進食。術后第六天,他已經能夠自如行走,并開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患者出院前和醫護團隊合影
這場手術不僅是對醫學技術的一次成功應用,更是對患者生命意志的一次科學拯救。在浙大一院這個充滿科學與希望的戰場上,沈先生重獲新生。沈先生的抗病歷程充分體現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在黨的“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等醫療機構不斷提高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為廣大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學、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
專家簡介:
馬量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獲得者。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委員,心臟大血管外科支部書記,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心臟移植中心主任。2018年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好醫師之“金刀”榮譽稱號獲得者。兼任浙江省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會長、浙江省醫學會胸心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亞洲心臟瓣膜病學會副主委、中華醫學會胸心外科學分會全國委員、中國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微創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機器人外科醫師分會委員,浙江省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等。從事心胸外科的臨床工作30年,完成心臟外科手術超萬例,在成人心臟瓣膜病、先心病、冠心病、心臟腫瘤、主動脈夾層、房顫等心臟疾病的外科治療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尤其在微創心臟外科領域成績斐然,帶領科室發展迅速,在2020年度微創二尖瓣手術排名全國第二,連續5年舉辦心臟微創瓣膜手術全國直播演示。在心臟移植領域也獨有建樹,主刀百余例,主動脈阻斷時間創全國最短紀錄,2020年并完成全國最高齡78歲心臟移植。2021年完成全國首例心肌淀粉樣變心肝聯合移植。為浙江省和中國在心血管外科領域的發展和后備隊伍建設不斷貢獻著力量。獲得浙江省科學進步二等獎、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二等獎等多個獎項,已發表SCI論文60余篇,申請授權專利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1項,參與多項十二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