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個五年,智能制造將有哪些改變
2022/1/12 17:51:36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發展智能制造,對于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數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已成為傳統制造進行產業升級的主攻方向。發展智能制造,對于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數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已成為傳統制造進行產業升級的主攻方向。為推進這一進程,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下簡稱規劃),給中國智造的實現再掌明燈。
在滾滾而來的智能制造大潮下,制造業企業該如何融入,制造巨頭又該發揮怎樣的作用?聯想的解答值得參考。
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聯想鍛造“十八般武藝”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制造,是智能制造實現的主要路徑。
規劃就明確提出:推進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質,緊扣智能特征,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制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
這與聯想戰略不謀而合。
作為全球高科技制造企業的佼佼者,聯想集團擁有ICT行業涵蓋“端-邊-云-網-智”新IT全要素的底層技術架構,以及囊括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儲備,在近日IFI Claims 發布的全球專利250強榜單,聯想高居全球第42位,高出戴爾3名。
聯想將這些技術儲備與自身先進的制造技術進行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互聯互通、柔性制造、虛實結合、閉環質量、智能決策”五大智造核心能力。
(聯想智能制造體系框架)
具體來看,互聯互通就是利用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整合客戶從需求到最終交付的全鏈路;柔性制造是以網絡協同、數字智能,驅動實現自動化混線柔性生產;虛實結合是以物理與虛擬數字的映射和閉環控制重新定義制造;閉環質量是以智能數據分析賦能端到端的質量追溯、監控、分析和管理;智能決策是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驅動預測性分析決策。
這些技術被用于聯想制造體系的改造當中,演化出十八般武藝,使得聯想智造能力實現蝶變。
如聯想集團全球最大的PC研發和制造基地——聯想合肥聯寶工廠,在智能制造賦能下,年產量突破4000萬臺/套。借助自研的智能生產線哪吒線與水星線,該廠實現了自動化柔性制造,日均處理訂單突破5000筆。依托智能供應鏈與排程系統,聯寶工廠實際生產效率提升16%,訂單達成率超業內標準15BP。
合肥聯寶工廠并非個例,“信息技術+制造業”已成聯想制造標配。
在聯想武漢工廠,開發的量子線已成為業界5G+Iot自動化組裝標桿線;2021年年初,聯想為武漢基地更新的第三代自動化手機包裝線“鳳凰線”正式投用,使得產量由300臺/時提升至500臺,每7秒即可實現一臺成品產出交付。
2020年3月,聯想集團又重磅宣布,要投資20億在深圳建設聯想南方制造基地,將引入物聯網、數字孿生、5G等先進的通信和信息化技術,通過智能物流、智能排產、智能生產、智能質檢、智能規劃的結合與應用,打造世界級智能工廠。
該基地將于今年正式完工,屆時,聯想的智能制造能力將再上新臺階。
內生外化,與產業鏈上下游智能共振
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需要大批具備全維度技術解決方案與實踐經驗的“智造”巨頭擔起責任,帶動制造業整體智能化突圍。
規劃中就明確提出2025年我國智能制造目標: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從中不難看出,頭雁引領將成為我國智能制造破局的關鍵,聯想已在路上。
早在2019年聯想集團3S智能化轉型戰略推行之際,楊元慶給聯想智能制造下了全新定義,“在智能制造方面,聯想既是‘使能者’,又是‘賦能者’”。
換言之,以聯想“端-邊-云-網-智”為一體的架構體系,借助聯想集團3S戰略,全面將內生的智能制造能力外化,推動包括自身產業鏈內與鏈外制造業企業實現智能制造轉型。這一戰略在聯想之后的發展中得到了貫徹,并成效頗豐。
首先是帶動自身產業鏈內企業的智能制造轉型,聯想依托自身智能制造技術,為產業鏈上下游賦能,最終實現共贏。
以聯想聯寶工廠為例,依托聯想的供應鏈平臺,實現了對包括前端供應商、次級供應商以及客戶的端對端連接和協同管理,訂單、生產、制造、物流等各環節數據的實時可視化,并以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等技術,幫助產業鏈企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與制造能力,降低其生產制造風險。
(聯想合肥聯寶工廠)
截至目前,聯寶在合肥周邊布局的產業鏈合作伙伴已達70余家,在制造基地周圍,形成了“4小時產業圈”,即4小時實現零部件采購、4小時將產品運送到主要市場。
其次是助力鏈外制造企業的智能化改造,聯想將智能外化的具體落地定為了工業設備配套、工業設備互聯、工業機器視覺、工業生產配套四個層面。
如在最近,聯想自主研發的聯想樂眼LCD屏幕光學檢測解決方案被復制于冠捷生產線上,幫助其彌補了自身在智能質檢上的短板,實現了產線質量的持續提升及精細化控制,人力成本節省50%,效率和準確率提升30%。
這些聯想賦能智造升級案例的一小部分。當前,聯想在全球擁有30多個生產基地、5000余家供應商、280萬家分銷商和渠道商,并同400多家核心供應商建立了數字化平臺,實現了協同運作,可想而知,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技術的迭代,作為中國ICT行業的核心玩家,聯想集團的智造能力還將引發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共振。
發力綠色制造,探路可持續發展
智能制造不僅體現在生產效率、制造效益上,還應該在綠色、節能方面有突出作用,此次規劃中也有提出打造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的要求。
作為國內最早投身ESG實踐的高科技制造企業,聯想不斷用數字化、智能化鍛造自身綠色智能生產能力,積淀出包括溫水水冷等10大創新技術,這都將成聯想賦能中國制造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
如聯想研發的溫水水冷技術,顛覆了傳統低效率高耗能的空氣散熱法,采用50°的溫水水冷技術,大幅度降低了空調用電和服務器風扇能耗,將數據中心PUE電能使用效率值降低到1.2以下,實現每年超過40以上%的電費節省和排放降低。該技術自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入選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的《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先進適用技術產品名錄》。
聯想的LTS低溫錫膏焊接工藝技術,使得焊接溫度從255攝氏度下降至180攝氏度,在焊接工序大幅降低電力消耗,直接緩解了制造過程中的高熱量、高耗能問題。自2017年以來,依靠LTS工藝,僅聯想聯寶工廠,每年就可節省300萬千瓦時電力,減排二氧化碳2431噸,整個聯想生產體系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000噸!
……
楊元慶曾表示,“談技術總是激動人心,但技術只有解決了現實問題,惠及社會民生,肩負起時代責任,才能實現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開篇即提到,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發展水平關乎我國未來制造業的全球地位。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刻不容緩,再加上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之考,中國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應該擔當起中國智造突圍的重任。
聯想,會給中國智能制造哪些聯想?值得期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