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守易形”國貨成七成消費者首選 C2M模式開辟國貨 “高速公路”
2022/1/14 15:39:12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正如報告中所展示的,大多數消費者選擇國貨的原因還是源于質量,這實際上也正是國貨的優勢所在。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在許多領域的產品都有著世界領先的質量,但由于缺乏品牌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常常在國際品牌的沖擊下節節敗退。在過去幾年里,對于中國的消費者來說,國際大牌頻翻車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件常事。在去年10月,就有記者翻閱了上海市場監管局的處罰公告,結果發現這其中許多國際大牌都榜上有名。其中,百家好、CK、喬治·阿瑪尼、迪奧等知名品牌,全部都因為“生產、銷售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而被處以數十萬乃至數百萬不等的罰款。至少對當下的許多年輕人來說,大牌早已不是高質量的代名詞。與國際大牌的翻車相反,近年來卻有越來越多的國貨不斷崛起,甚至開始了大規模的出海。如在美妝領域,據統計新銳本土美妝市場規模已占整體本土美妝市場的18.9%,而來自CBNData第一財經數據中心聯合天貓金妝獎發布的《2021美妝行業趨勢洞察報告》的數據就顯示,2021年國貨美妝出海規模增長已超10倍。可見消費者“用腳投票”已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美妝、鞋服、小家電等中國傳統的優勢制造品類里,這一趨勢愈發清晰。
七成消費者首選國產品牌 國貨“出圈”成消費流行趨勢
如今的消費者對于國貨態度的變化,可以從相關調研數據里清晰地展現出來。此前南都民調中心發布的《公眾國外品牌消費行為調查報告》中關于“平時購物更喜歡國貨還是洋貨”的調查中,約七成受訪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國內品牌,且在價格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有六成半受訪者表示會優先選擇國內品牌,63.47%的人認為國貨質量不比國外差。可以說,國貨品牌正在迎來最好的時代。
正如報告中所展示的,大多數消費者選擇國貨的原因還是源于質量,這實際上也正是國貨的優勢所在。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在許多領域的產品都有著世界領先的質量,但由于缺乏品牌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常常在國際品牌的沖擊下節節敗退。但隨著新一代消費者越來越強大的文化自信,很多憑借質量說話的老字號國貨品牌不僅重新開始崛起,甚至已經開始在海外出圈。如知名的運動鞋品牌回力,便在過去幾年中實現了自身營收的持續增長,部分款式甚至在法國、英國等成為眾人爭搶的爆品。
回力能夠重新崛起,無疑是幸運的。但在現實中,卻仍然有大量的企業因為自身營銷與品牌建設能力的不足,依然成為著國外大牌的代工廠。很多國外大牌為了攫取高額利潤,往往一方面盡量壓低代工成本,另一方面又通過品牌營銷不斷提升品牌溢價。當消費者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而投訴時,他們就甩鍋給代工廠,眾多中國企業明明賺著最少的錢,卻還要挨著最狠的罵,不可謂不委屈。
但這些工廠其實并非沒有實力。如浙江飛劍就是一家保溫杯代工廠,其合作的品牌有蘇泊爾、星巴克等。同樣參數與功能的保溫杯,星巴克的售價是蘇泊爾的兩倍以上,但其出廠價甚至只有星巴克的三分之一。正因如此,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嘗試直接尋找代工廠自己的品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支持國貨崛起。
商業模式創新成破局關鍵 C2M模式或成國貨崛起重要助力
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品牌競爭力的提升,國貨品牌的崛起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與國外品牌相比,國貨品牌不僅質量不落下風,同時其運營和品牌建設思路也更貼合中國人的審美偏好與文化特點,這是國外品牌一直以來的短板。可以預見的是,只要中國品牌堅持正確的成長方向,未來的消費市場將漸漸為國貨所主導。
當然,客觀來看,想要推動國貨品牌的持續成長,除了品牌自身需要努力之外,生產模式的創新升級也不可或缺。當下很多新銳國產品牌在初創階段因為無法鋪開產品,也就無法及時獲得市場反饋,進而使得自身的品牌研發與升級進度變慢,從而漸漸退出市場。此外,很多大品牌在進行技術研發時,也會因制造商的制造工藝等問題,而選擇更保守的技術,從而限制了產品的競爭力。
對于這些問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C2M模式是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方式之一。近年來,以必要商城為代表的C2M(顧客對工廠)平臺發展也非常迅速,它可以將消費者的數據及時反饋給制造商,通過數據分析,反哺制造商快速迭代產品、升級制造工藝。這不僅有助新銳品牌的成長,同時也可以為國貨崛起帶來更有力的質量保障。
“C2M模式同時也是對消費者的利好,在這一模式下,由于節省了品牌營銷、渠道等相關費用,消費者能夠以同樣的價格買到更優質的產品,對于國產品牌的打造也是非常有利的”,必要商城負責人表示。隨著C2M模式的持續普及,中國品牌的崛起也將獲得更多一重保障,而消費者也將能獲得更為優質的消費體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