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達森看成為國民頂流的馬面裙丨大象深度
2024/4/28 17:37:54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逛了一圈景點,見著五、六十個穿著馬面裙的小姐姐!”從開封清明上河園游園歸來,鄭州游客張南感嘆道:“不過馬面裙的確和這種有歷史文化氣息的景點很搭配!“逛了一圈景點,見著五、六十個穿著馬面裙的小姐姐!”從開封清明上河園游園歸來,鄭州游客張南感嘆道:“不過馬面裙的確和這種有歷史文化氣息的景點很搭配。”今年以來,馬面裙成為“開春第一裙”,不少年輕人不僅穿著它逛街游園,甚至連上班辦公都裝備著。以馬面裙為代表的“漢服熱”,不僅帶動了傳統文化消費熱潮,還帶火了人們對于文旅活動的熱情。那么,新中式服飾款式這么多,為何只有馬面裙“出圈”?這款裙服成為爆款的背后,究竟蘊藏著哪些文化密碼呢?
馬面裙成“開春第一裙”
“穿馬面裙自我感覺會很好,就像是走入現實的偶像劇主角”,開春以來,海榮上班時經常會穿著一件繡著銀色圖案的黑色馬面裙。她表示,自己的這件“春節新裝”,讓她在春節回老家時“樹立了天仙般的形象”,在一眾小孩哥小孩姐中間,成為了“古代穿越而來的公主姐姐”。
這種良好的感覺,讓海榮即便在開工后,也經常穿著馬面裙上班。在她看來,這套裙裝除了端莊大氣,還方便實用。
馬面裙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即為“馬面”。前后平整的裙門,讓穿著者倍顯氣質;而兩側褶裥又會在活動時伸展,方便活動。“與傳統漢服相比,馬面裙更偏日常化,在一些工作、生活場景中,傳統漢服可能會顯得比較夸張,但馬面裙卻能很好地融入日常穿搭中。”海榮說道。
像海榮一樣抱有相同認知的人不在少數。“近年來,年輕人更喜愛東方審美,就連奶茶飲品都紛紛換上中式外包裝。”95后平面設計師多漾認為,尤其是改良后的馬面裙,其獨具特色的新中式設計,很能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于是,在自媒體平臺上,馬面裙似乎成為了“流量密碼”,許多年輕人都穿著它去打卡古跡景點,甚至出國旅游。經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如今馬面裙早已從小眾愛好變成大眾熟知,據某短視頻平臺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該平臺用戶在超過90個海外國家和地區,發布了與馬面裙相關的內容,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一個典型案例。
馬面裙爆火并非偶然
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最初認識馬面裙是2022年7月某國際品牌“抄襲馬面裙”事件,在國外的街頭,不少華人和留學生身穿漢服進行舉牌抗議,呼吁該國際品牌停止文化挪用。
該事件之后,馬面裙開始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從留學生身著馬面裙逛博物館、參加畢業典禮,再到網紅博主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關于馬面裙的穿搭,馬面裙逐漸積攢人氣。
據電商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雙十一”期間平臺共賣出了超過73萬條馬面裙,馬面裙被評為2023年度該平臺的十大商品之一。
馬面裙的火爆也帶動了傳統漢服。龍年央視春晚節目《年錦》中,劉濤、劉詩詩、李沁、關曉彤四位明星分別身著漢、唐、宋、明不同朝代的服飾表演,向觀眾傳遞新春祝福,更使宋制漢服、明制漢服等傳統漢服賺足了大眾眼球。
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春晚直播開始,新中式服飾成交額同比增長215%,漢服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325%。其中,馬面裙更是成為今年1月以來,漢服品類熱度最高的單品。據媒體報道,今年山東曹縣以馬面裙為主的新中式服飾銷售額已經超過3億元。
“馬面裙的爆火絕非偶然,而是多年來的厚積薄發。”經營新中式服飾業務的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小東表示,作為是公司旗下各平臺銷量最高的單品之一,馬面裙其實已經歷了多年的市場深耕。
郭小東介紹,河南周口漢服生產制造企業也逐漸增多,當地產業帶快速增長超過200%,成為了引領和支撐漢服發展的后起之秀,“廠家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對傳統馬面裙等漢服進行過很多改良迭代。比如為了滿足消費者穿著上班的需求,馬面裙融入了越來越多的時尚元素,從傳統的絲綢到現代的合成纖維,裙子的長度也更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與需求。”
傳統文化“血脈覺醒”
以馬面裙為代表的“漢服熱”,不僅讓新中式服裝產業迅猛發展,甚至還帶動了人們對于文旅活動的熱情。
隨著漢服的“出圈”,在開封清明上河園、洛陽洛邑古城等特色景點,越來越多游客身穿傳統服飾參觀游覽,與之相應的漢服妝造、旅拍等配套服務也隨之跟進;而云南的大理古城、西安的大唐芙蓉園,大大小小的漢服妝造體驗館興起。“漢服熱”與“文旅熱”交相輝映,在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余,也開創了生活新風尚。
前高校新聞與傳媒學院主任、自媒體從業者曾光認為,馬面裙的“出圈”,是一場消費者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除了社交媒體的推動、網紅明星的帶貨外,馬面裙的爆火其實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國人重拾文化自信——更多人骨子里的傳統文化‘血脈覺醒’了。”
資深媒體人、媒體評論員李達森
而資深媒體人、媒體評論員李達森則注意到,年輕人對漢服產生的熱情,帶動了他們關注、學習諸多與漢服相關的非遺技藝、非遺民俗、節日文化、禮儀文化等。“受漢服文化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越來越多:盤扣、刺繡、織錦、制扇……這些非遺技藝也逐漸走入生活。”李達森說:“在年輕人的帶動下,傳統文化越來越變得‘活色生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