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類全國“優等生”,做對了哪些事
2024/5/27 20:52:44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垃圾分類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作為全國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自2013年以來,寧波以繡花功夫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今天,你垃圾分類了嗎?”5月22日,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寧波舉行,垃圾分類又掀起熱潮。曾幾何時,“垃圾圍城”“垃圾圍村”問題飽受群眾詬病,產生了環境污染,也造成資源浪費。為解決好這一“關鍵小事”,近年來,垃圾分類由點及面在全國范圍如火如荼地開展。然而,一些人對垃圾分類仍抱著“三分鐘熱度”,積極性不高,自律度不強,覺得“反正也沒人管,分不分類都一樣。”
垃圾分類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作為全國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自2013年以來,寧波以繡花功夫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截至去年底,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資源化利用率、無害化處理率均實現100%,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率88%,城鎮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1%,垃圾分類投放精準率超過90%,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99%,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從“規定工作”到“自覺動作”,10年探索,寧波這個“優等生”試出了哪些經驗,又能為其他城市提供哪些借鑒?
“逼著做”不如“引著做”
一早,家住鄞州區海創社區的張阿姨拎著一捆包裝紙板和兩袋塑料瓶,來到小區附近的可回收物服務網點,過磅、計價、數據上傳,不一會兒,她的賬戶就收到了售賣款項。
將家里的舊物,按廢紙張、廢塑料、廢金屬等6大類20多個品類,分別篩選,再送往回收網點,是張阿姨與鄰居們堅持了多年的好習慣。
原因何在?張阿姨指著墻上的價目表,道出原委:“每公斤塑料統貨回收價0.35元,而每公斤塑料瓶可賣2.4元;每公斤紙張統貨回收價0.72元,而每公斤清黃板可賣1.3元……分類越仔細,收益越明顯。”如今,僅這個網點日均收集可回收物就達1.5噸左右。
垃圾分類是一場涉及城市管理體制、機制的綜合改革,其首要難點,在于怎樣讓市民養成精準分類的習慣。為此,各地在掀起宣傳熱潮的同時,紛紛推出監督、懲戒機制。但剛性約束,雖有一時之效,時間長了,惰性又會滋生。
“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才能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寧波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劉鴻雁表示,于是,寧波整合統籌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兩項工作,修訂《寧波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條例》,制定32項配套政策,建立起全品類、全鏈條、便民化的可回收物管理體系。
“目前,寧波全市已建設規范化可回收物回收網點6206個,通過線下收集、線上獎勵的方式,提升市民分類可回收物的積極性。”劉鴻雁說。
有別于傳統廢舊物回收行業“利大搶收,利小不收”,寧波可回收物管理體系還通過政策托底,不僅涵蓋了紙制品、廢塑料、廢金屬,還覆蓋了玻璃、紡織物等低值可回收物,以此引導居民正確垃圾分類。
據測算,目前全市每年可回收物回收物超過70萬噸,其中,低值可回收物總量達14萬噸,占比約20%,寧波也獲評全國首批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建設城市。
做實“后半篇文章”
垃圾分類的目的,在于促進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爭取物盡其用。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前端的努力不被浪費,就必須形成回收、分揀、運輸、循環利用的有效閉環。
“依托數字化手段,我們打造了智能化的物流快速清運中轉系統。”在寧波市垃圾分類監管服務平臺“數字駕駛艙”上,一條條滾動信息清晰醒目,劉鴻雁邊介紹說,“我們按照‘一小區一方案’原則構建社區集約服務平臺,設置垃圾存放點,并拓展廢舊家具、裝修(大件)垃圾預約回收服務。同時,我們投放了500多輛專用運輸車,根據指揮中心的智能調度和路線規劃,采用‘定時、定點、定車’模式,基本實現20分鐘內到達并完成清運。”
分類清運后的垃圾又去了哪里?
中午時分,一輛輛廂式貨車駛入海曙區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卸貨區內,工作人員忙著將一袋袋經過社區分揀的可回收物,分門別類,送上傳送機,二次分揀、整壓、打包,集納后分別運往全國各地的回收企業。
“這個項目由世界銀行專項貸款支持,可集中分揀廢紙張、廢塑料、廢金屬、廢電子電器等七大類可回收物。”中心負責人閔亞軍解釋說,針對廢塑料品類繁雜、末端利用需求不一的特性,中心還采用了先進的光選工藝和AI技術,智能分選結合人工干預,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目前每天分揀作業能力約70噸。
在寧波市高新區建筑裝修大件垃圾處理中心,車間內,智能撕碎機、AI分選機器人、重錘式制砂機等隆隆作響。一些原本處置難度較大的混合型建筑裝修垃圾,通過分選、除鐵、破碎、篩分等特殊工藝,被制成了建筑骨料、石粉砂子和廢棄物衍生燃料等,將被繼續應用于建筑領域。
目前,寧波已布局建設可回收物分揀中心33座,其中,生活源標準化可回收物分揀中心12座,實現區縣全覆蓋。劉鴻雁說,“下步,我們將大力推進廢棄電器電子拆解中心、塑料集中分選深加工廠、大件垃圾/建筑裝修垃圾處置廠建設,進一步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
答好“全民考題”
垃圾分類,與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質量息息相關,需要每個人的參與、行動。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為讓這樁“麻煩事”變成生活“新風尚”,寧波持續宣介垃圾分類理念,普及分類方法。從分辨“這是什么垃圾”到思考“垃圾還能怎么分”,從每月一次開展“有害垃圾收集日”,到幫助各個社區設立“循環集市”……寧波以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活動,一點點培養市民的分類意識、分類習慣,讓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在甬城全面落地生根。
目前,寧波全市15所高等院校全面構建了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的“兩網融合”體系,全市中小學校也將此納入“開學第一課”。
寧波還將垃圾分類工作與浙江推進“千萬工程”和“浙江有禮”文明新實踐深度融合,組建六大類生活垃圾分類志愿隊伍1萬余支,擁有志愿者80萬余人,已提供志愿服務600余萬小時,覆蓋服務人群280余萬人,培育了“黃背包”“海洋藍衛士”“老兵志愿突擊隊”“過期藥品回收志愿服務”等一批示范項目,實現開展志愿者活動小區覆蓋率100%,助力寧波垃圾分類投放精準率超過90%。
(圖片由王超群、范奕齊授權提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