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多“接地氣”,方能“冒熱氣” ——電視劇《故鄉的泥土》編劇胡守文談創作體會
2024/11/18 14:07:52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胡守文簡介:作家,編劇。中國作協會員。發表作品百萬余字,著有長篇小說《官路十八彎》《冰火七天》。電視劇作品有《一路向前》《故鄉的泥土》《浴血紅顏》《大西北剿匪記》等。多多“接地氣”,方能“冒熱氣”——電視劇《故鄉的泥土》編劇胡守文談創作體會
胡守文簡介:作家,編劇。中國作協會員。發表作品百萬余字,著有長篇小說《官路十八彎》《冰火七天》。電視劇作品有《一路向前》《故鄉的泥土》《浴血紅顏》《大西北剿匪記》等。
32集電視劇《故鄉的泥土》11月13日在央視八套黃金強檔開播以來,好評如潮,收視率不斷攀升。觀眾一致反映這部劇“接地氣”,帶著泥土的芬芳,真實質樸,熱氣騰騰,是真正講老百姓故事,給老百姓看的好劇。作為《故鄉的泥土》主創團隊的成員,我的體會是,要想作品“冒熱氣”,就必須多多“接地氣”,要想“接地氣”,就得堅持三點:
要“接地氣”,就得千山萬水踏遍去采訪。生活是一座富礦,為創作者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補給。只有扎根生活的沃土,文藝創作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采風采訪不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必須廣泛全面地深入下去。項目啟動后,總制片人王靜、原著作者田運章帶著鐵軍總導演習辛、導演張建雄、主創編劇劉小偉和我奔赴石家莊無極、正定、贊皇、鹿泉,邢臺清河等十多個縣市,一頭扎進去,先后采訪300多人。為了找到新老幾代村支書的“魂”,我們采訪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村支書李白娃和現任塔元莊村支書尹小平、上杜村女支書高素娥等人。為了讓楊春雪、王軍花、天驕等女性更真實可信,我們采訪過“土布”非遺傳承人崔雪琴、返鄉創業大學生韓冬雪等多位女能人。我們向社科院農村問題專家多次請教,在皮革廠車間體驗皮革生產,在蔬菜大棚感受瓜果飄香,向非遺無極剪紙大師趙陟學習剪紙創作,向饸饹面傳人袁建房了解饸饹制作過程。事實證明,采訪越“接地氣”,創作起來就越有底氣和靈氣,作品就越是會“冒熱氣”、“聚人氣”。
要“接地氣”,就得千錘百煉修改打磨。鐵軍團隊向來創作嚴謹、務求精品,本劇的出品方也是高標準、嚴要求。以小說原著為基礎,從初步構思到劇本創作,習辛總導演帶著我們開過上百個碰頭會,邀請專家多次集中研討,經常爭得面紅耳赤,推倒重來不知有多少回。大到麥茬與春雪的關系發展走向、蘭花性格的定位,小到柴棚那把火到底誰放更合適、梁傳根到底如何找到部隊,都經過無數次的斟酌和顛覆式的修改。為精益求精,劇本的創作修改一直貫穿拍攝前期和拍攝全程。千錘百煉的精細化打磨,保證了呈現的劇情更真實、更好看、更精彩。
要“接地氣”,就得千方百計調動積累。我從小在湖北農村長大,小時候跟著父母體驗過賣糧難和打白條,體驗過農人的艱辛和改革帶來的喜悅。我曾做過多年村鎮縣基層干部,對基層組織和干部們的工作有切身的感受。我充分調動過去的生活積累和經驗,把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融入劇情之中,放到人物身上,寫進細節里面。劇中寫到的收看電視轉動竹竿調整天線方向等一些細節,就是我的親身經歷。把真情實感激發出來,筆下的人物自然會更加鮮活立體,細節自然會更加真實可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