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LPG競合:失意者BP
2009/11/24 9:37:2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LPG競合:失意者BPBP在國內最大的液化石油氣(LPG)庫完成了轉讓交割。下一步,BP還將出售旗下位于珠海、蘇州等地的LPG業務資產,解散與中石化合資成立的鎮海碧辟液化氣有限公司(簡稱鎮海碧辟)。這標志著,BP將完全退出經營近10年的國內進口LPG市場。
斯時,國內LPG市場正呈現價增量升態勢,BP此舉頗為引人矚目。
“2004年以來,它們的LPG業務一直不是很好,隨著國內煉廠產量的不斷增加,BP終于決定止損退出了。”一位知情者說。
促使BP作此決定的另一個原因是中石油、中石化,“國內LPG資源多為兩巨頭控制,近期它們成立專業銷售管理部門,加強了對LPG業務的管理,意欲壟斷市場,BP顯然不希望在這塊與之產生正面沖突。”有百江燃氣高管說。
放棄再放棄
與BP進行此次交易的是東華石油(長江)有限公司,這是一家注冊于香港的企業,也是東華能源[8.07 0.12%](002221.SZ)的控股股東。
“通過此次交易,東華將擁有BP在寧波大榭的兩座25萬立方米LPG庫及相關資產,至于價格我們不方便透露。”BP中國新聞發言人趙元恒說。
BP曾是國內LPG市場中重要的交易主體:鎮海碧辟每年LPG銷量達100萬噸左右,年銷售額達數十億元,在華東,乃至全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寧波華東BP液化石油氣有限公司(簡稱寧波液化氣公司)擁有兩座全國最大、庫容達25萬立方米的LPG倉庫(注:即此次交易的載體);蘇州和珠海等地分公司也在地區市場中有著重要的定價話語權。
“2000年前后國內LPG產量難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BP的進口LPG業務發展很好;然而2004年以后,隨著國內產量的快速提升,BP開始遭遇經營困境。”上述知情者回憶說,“尤其是鎮海碧辟,BP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尷尬。”
鎮海碧辟是BP與中石化合資成立的LPG銷售企業,其氣源主要來自兩方面——中石化鎮海煉化和BP的進口資源。
公司成立之初,兩個股東就擬定了“股權均等、供氣量均等和供氣價格一致”三原則,明確規定雙方平分鎮海碧辟股權,鎮海碧辟所有氣源均由中石化和BP等量供應,且雙方供氣價格一致。
為了滿足銷量均等的條件,BP在寧波大榭動工興建了兩座25萬立方米LPG庫及碼頭等一系列輔助設施,并成立寧波液化氣公司進行管理。
“然而,BP決策者始料未及的是,國內LPG產量的不斷增加和國內LPG價格過低,這導致BP進口得越多,虧損額也就越大。”上述知情者說。
據卓創資訊分析師李裬譞介紹,2000年后我國LPG銷量一直呈平穩增長態勢,2008年達到了2300萬噸/年;然而由于國產LPG價格始終低于進口LPG價格,“有時甚至價差在1000元/噸以上”,因此國內市場雖然不斷擴大,LPG進口量卻呈萎縮不前態勢,作為進口LPG的“老大”,BP受創無疑也是最重的。
據了解,目前鎮海煉化LPG產量已從最初的60萬噸/年提升至近100萬噸/年,且其售價較進口氣至少低600元/噸,如果BP遵守等量、等價原則進口LPG,其虧損額將是“天文數字”。在蘇州、珠海等地,BP遭遇同樣的尷尬。
無奈之下,2006年前后BP提出放棄“均等三原則”,并將隸屬寧波液化氣公司的庫容及相應資產出租給鎮海碧辟,同時開始籌謀出售這些業務及相應資產。
“下一步蘇州、珠海的LPG庫容及相關資產也會尋機出售,這些企業已出現員工大量流失的情況。”李裬譞說,“但BP會保留分散在華東、華南的液化氣分銷零售業務,氣源將從國內采購。”
兩巨頭一統江湖?
在上述百江燃氣高管看來,BP的退出,更多是因為中石油、中 石化。
“國產氣產量在不斷增大,BP退出進口氣市場是遲早的事情。然而目前多數國產氣源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手中,隨著昆侖燃氣等專營公司的成立,兩巨頭壟斷LPG市場是難免的事情,BP肯定不愿與之在此產生沖突。”這位百江高管悲哀地說。
在他看來,昆侖燃氣未來會完全控制整條LPG產業鏈,從而改變之前各煉油廠自行銷售、分銷商擇價采購的LPG經營生態。
有中石油內部人士稱,隸屬中石油的北京華油聯合燃氣開發有限公司、臨澧華油燃氣有限公司、華油集團公司永清分公司、洛陽新奧華油燃氣公司未來也會陸續過戶到昆侖燃氣名下。
今年6月昆侖燃氣又宣布接管中石油旗下四家西北煉油廠的燃氣銷售業務,施行統一銷售、集中結算、分級管理。
“一旦昆侖燃氣接管了中石油旗下所有煉油廠的LPG分銷業務,那它隨時可以操控國內LPG價格,甚至可以為了打擊競爭對手,而終止供貨。”這位百江高管說。
7月底以來,國內LPG價格暴漲似乎證實了他的觀點。
來自卓創資訊的數據顯示,7月底時國產LPG售價僅3800元/噸,然而到了上周末,國產LPG價格已達4750元/噸。“推動LPG價格飆升的主要原因是兩大集團認為隨著國際油價在不斷攀升,它們需要保證自己的煉油利潤率,而只能提高LPG售價。”那位百江高管說。
與中石油一樣,中石化也一直在籌謀整合公司燃氣銷售業務,以擺脫對LPG分銷商的依賴。然而由于LPG不易儲存,銷售不暢將直接影響煉油廠的成品油加工和化工品生產,因此目前該公司尚未采取與中石油類似的舉措。
“但是隨著國內煉油產能的不斷擴大,它們壟斷LPG市場的日子還會遠嗎?”那位百江高管哀嘆道。
拷問LPG定價
我國1990年代后LPG消費量大幅增加, 2007年年消費量達2350萬噸。百江、新奧等民營企業依靠靈活多變的經營模式,逐漸控制了國內絕大多數城市的供銷權,LPG也成為國內能源領域最市場化的商品。
然而隨著國際能源價格的飆升,LPG價格也出現了人為扭曲。
據上述百江燃氣高管介紹,目前我國燃氣終端價格是依據煉油廠的出廠價格,加上政府規定的利潤率得出的。7月底以來的價格飆升,正是由于出廠價格的上升,才導致了終端價格的暴漲。
“2月份國際油價只有33美元/桶,現在卻已達70美元/桶以上,其漲幅超過了100%;但是國內的LPG價格在7月底前卻一直維持在3000元—4000元/噸,而7月底進口LPG到岸價已達4800元/噸。”上述中石油人士說。
但國家發改委對兩大集團提出明確要求:加大液化石油氣(LPG)供應,穩定液化氣價格。這使得兩大集團對國內氣價機制的首次沖擊受挫。
為了擺脫國內氣價的束縛,兩大集團一直籌謀增大LPG出口量,以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2008全年國內液化氣總進口量為260.02萬噸,達到了2004年以來最低水平;出口總量卻達67.52萬噸,較2007年增長98%,創下歷史之最。
然而由于LPG不易儲存,且銷售不暢會直接影響煉油廠生產,因此兩大集團不得不將銷售的重心放在國內市場。隨著中石油、中石化對燃氣業務整合的結束,如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一般的燃氣定價博弈即將上場。
“能源定價機制的核心還是市場化,中央政府對價格的人為控制勢必會扭曲市場自身的發展規律。至于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那需要依靠不斷地完善社會保障措施,但絕不能因噎廢食地阻礙市場規律的運行。”有國家發改委能源所高層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科沃斯機器人&慧博科技戰略合作:構建智能清潔領域創新模型,探索全域用戶增長新路徑
- “銀齡”學員迎來畢業季
- 從潔凈工藝到全系統配套,愛瑧IZEN(又名:愛臻)種植體樹立種植牙品質新典范
- 詮釋三大“長板” 長城汽車6月銷售新車11.07萬輛 同比增長12.86%
- 廣受市場認可!貝銳向日葵IPKVM無網遠控系列設備線上銷量斷層領先
- 第二屆“百模論劍”大賽 | 思特奇重塑企業智能觀,打造人機協作新范式
- 突破3000萬次計算!玻色量子相干光量子計算機引領實用化量子計算新高度
- 海納AI面試官正式發布PC版,革新校招AI面試體驗
- 固德威成功舉辦中日企業家可再生能源論壇,共謀變局下的綠色合作新篇
- 2025年一對一輔導平臺權威推薦榜單:嚴選優質平臺,護航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