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限塑令如同虛設 菜場3個月未賣出環保袋
2010/1/6 20:59:4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南京限塑令如同虛設 菜場3個月未賣出環保袋市場免費塑料袋隨便送
在玄武區的月苑農貿市場,幾乎每個攤位上都可以看見各種顏色的塑料袋,和環保塑料袋相比,這些隨菜奉送的塑料袋沒有任何標志,如果湊在鼻子前面,還能明顯聞到一股怪味。
攤位老板告訴記者,在去年上半年,市場查得嚴的時候,他們都進不到這些便宜的塑料袋,可是“限塑令”風頭一過,他們市場內立即就又恢復起使用這種成本只有幾分錢的塑料袋了。
一位買菜的王女士回憶說,去年過年的時候,因為小販們不送塑料袋了,因此她還專門提著家里的環保袋來買菜,可是過了幾個月她發現,塑料袋又開始不用掏錢買了,她也就讓原來的環保袋休息了。
“顧客就買幾毛錢的大蔥,怎么再好意思收人家兩毛錢的塑料袋錢?”一個菜販子向記者倒起苦水,“去年剛實施限塑令那會兒,市場上給我們配送了一些標準環保塑料袋,但環保塑料袋一收費,就有很多顧客不滿,收了塑料袋錢后,他們下次可能就不來這里買東西了。那時候,我都是花錢買環保塑料袋,再免費提供給顧客,一天下來光環保塑料袋成本就好幾十元錢。”
三個月沒賣出一個環保袋
“我們這里以前可是推行‘限塑令’的示范市場呀。”南京月苑農貿市場的一位孫姓工作人員有些無奈,因為當時為了在他們市場內推行使用環保塑料袋的做法,他們挨家挨戶地給攤販們做工作,同時他們還設法直接找廠家印制環保塑料袋以降低成本。
就這樣,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市場幾乎找不到超薄塑料袋,同時市場內還專門在黃金地段設立了3處有償使用塑料袋的特供柜臺。為此還受到了相關部門表揚。
然而,昨天記者在現場看見,特供柜臺已經賣起了農貿產品,而小販們的臺面上,輕易可見熟悉的免費超薄塑料袋。
而在另外一家名為櫻駝花園的集貿市場內,負責食品安全的杜主任談及“限塑”,也是一臉無奈。他指著市場北入口的一處小房間告訴記者,這是市場為配合“限塑令”專門開設的方便袋銷售點,然而最近3個月下來沒有賣出一個環保塑料袋,而直接原因就是市場外的攤位,都在免費送塑料袋,小販們的競爭壓力太大,只能開送超薄塑料袋。
不堵源頭不可能限塑
“其實我們每個階段都會對市場檢查,但是不從源頭抓起,就是天天派人查還是管不過來。”面對農貿市場內非環保塑料袋的反彈,南京市工商局市場處有關負責人也感到壓力很大。
“如果一味認為是工商部門一兩次檢查就能解決的問題,那只能讓‘限塑令’與支持環保初衷背道而馳越走越遠。”記者了解到,在去年南京市工商部門對農貿市場的檢查次數并不少,然而無數次的檢查,依舊是治標不治本,還導致基層工商人員監管心理疲軟。
“一些小商販辛苦一天,也掙不到多少錢,罰款太多我們也于心不忍。”南京市工商局的一位基礎執法人員坦言,他開過不少罰單,但大多是小額罰款,只有對于屢教不改的才會罰款200元以上,“罰款不是最終目的,主要是想讓商戶自覺減少提供塑料袋。”
“我覺得根本原因是源頭沒治理。”南京市工商局市場處這位人士指出,要想真正治理塑料袋問題,必須要從生產源頭抓起,這邊是不讓使用超薄塑料袋,那邊小作坊還在大肆生產塑料袋。源頭不控制,集貿市場一天查兩次也無濟于事。
限塑令變成限塑“零”可學爆竹“有限開禁”
2008年6月,“限塑令”開始執行時,一年多后,我們發現,大型超市執行得有板有眼,但在菜市場,卻我行我“塑”。原因何在?環保理念,檢查力度不夠只是說辭,歸根到底,這是市場選擇對僵硬政策說“不”的結果:“買幾毛錢大蔥,怎么好意思再收人家2毛錢塑料袋錢”——就是這么簡單。
一味強調抓源頭、抓檢查是很機械的政策執行理念,能不能有更為實際的做法,比如一頭嚴堵嚴禁,堅決打擊生產違規塑料袋的小作坊;另一頭“有限開禁”合理疏導,允許賣菜商販給買菜市民免費提供環保袋,這和煙花爆竹春節期間有限開禁一樣。很希望南京市能在這上面多做點文章。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