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制藥需要抓住機遇自主創新
2010/1/28 21:27:3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生物制藥需要抓住機遇自主創新當前,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的發展,這是各國綜合國力提升的又一次新的機遇。是否能抓住這次機遇,關鍵就在科技創新的水平與能力。從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看,各國紛紛加大投入、調整政策、加快發展。有統計數據表明,美國在2000年至2004年5年間,對生物醫藥研發的投入高達1000多億美金,5年間增長率達142%,日本、歐洲5年間相應的增長率分別達到141%、285%。
對此,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也給予了高度重視。為了抓住這一機遇,我們應當做好以下若干工作。
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實現自主創新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生物學界最受世界同行稱贊的兩項成果,當數牛膜島素的人工合成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這充分顯示了中國科學家的智慧。但是,這里除了科學發展本身的機遇難以重復之外,不計成本的投入和艱巨復雜的組織工作都使此類工作難以為繼。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要實現知識的可持續創新必須以體制和制度為保障。中國科學院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承擔起這樣的歷史重任:在以往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與模式,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民情,建立起現代研究院所的制度,營造創新文化,吸引和造就一支科技隊伍,從而形成國家知識創新的堅實基地。沒有制度與體制保障的創新是偶然的,只有有了制度與體制保障的創新才是可續持久的。當前,中國科學院正在堅決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按照“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的要求,走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積極建設國家技術創新體系
基礎研究的主要驅動力是科學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與此不同的是,技術創新的驅動力是人們對超額利益、效益的追求。任何技術創新如果不與個人利害有切膚之感的聯系都可能是沒有活力或不具有持續性的。但同時,如果沒有政府或社會的鼓勵與支持,很少有個人甚至單個企業能承擔得起技術創新的全部風險,尤其是生物技術這樣一門與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關聯度高的技術。因此,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一批“民辦官助”或融合了政府資金和企業或個人投資的孵化器應運而生,這些孵化器可以說是研究型的企業,企業性的研究機構。孵化器起著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橋梁作用,政府應當鼓勵高水平的生命科學研究院所與企業、個人(技術持有者)共同組建孵化器。
選擇突破口,搶占制高點
與信息領域相比,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及生物產業遠沒有形成被少數幾個發達國家壟斷的局面。但是競爭的態勢在不斷加劇知識產權保護的副產品就是壟斷趨勢正日益明顯。我國作為一個資金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大國,一個生物資源相對豐富的大國,應當選擇一些突破口,集中力量,達到和形成世界領先水平,為國計民生甚至國家安全占領一些必要的制高點。突破口或制高點的選擇當考慮以下一些因素:第一,既是科學前沿又是國民經濟所迫切需求,同時又可形成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第二,具備獨特條件或比較優勢且已有了一定的基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山西醫藥產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 下一篇:天津醫療器械產業雛形已現 填補該領域空白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