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動汽車主攻七大重點解析
2010/9/25 14:34:0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動汽車主攻七大重點解析萬鋼指出,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我國在電動汽車整車技術、電池、電機、控制系統、技術標準、檢測能力、基礎研究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之路的特色在于推廣應用和市場開拓,在未來的5-10年,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為傳統汽車節能技術改造、升級換代的主要方向,純電驅動(包括插電式、增程式)汽車將成為近期發展戰略的主流,燃料電池汽車將成為未來的制高點;電池、電機、電控和相關輔助系統是實現轉型的基礎和關鍵;技術標準、檢測能力和基礎設施必須加快;基礎研究、前沿探索必須持續穩定、扎扎實實地推進;市場開拓必須積極穩妥、持續穩定地發展;國際合作要積極倡導,大力支持;人才隊伍的集聚、培養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從研發向產業化過渡
據了解,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取得長足發展,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
在電動汽車整車技術方面,我國已經建立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適用于公共交通和私人用車市場的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技術平臺,掌握了整車集成技術。企業已經開發出系列化的規模應用產品,一些產品已登上我國的汽車目錄。
在電機、電池和控制系統方面,我國已經在車用鋰離子電池、車用燃料電池、車用電機等對電動汽車性能起決定性影響的零部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技術指標具有一定的優勢,從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到產業化的準備已經全面展開,并已經形成國際上最大的電動汽車零部件產業。
在技術標準和檢測能力方面,我國已經出臺35項技術標準,并且建立了車用電池、電機、整車和技術設施的檢測能力。
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國對于錳酸鋰、磷酸鐵鋰、電池隔膜、燃料電池離子膜、輕量化制造等基礎技術的研究正在有序、持續地開展。
在國際合作方面,我國已經與十幾個國家達成合作意向,并且與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開展了實質性合作,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開展了合作研發。
目前,我國電動汽車已經從研發階段進入產業化階段。記者從科技部了解到,2009年科技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共同啟動了公共領域的“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程,僅2009年中央財政對公交系統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就達到10億元,帶動民間資本對電機、電池規;a的投資達85億元,有望在2011年形成15萬輛電動汽車的配套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盧希介紹,到目前為止,進入工業和信息化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已經達到60多家,新能源汽車產品已經達到240多個。
“十二五”專項規劃草案已擬定
當前,在各種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中,以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為代表的電動汽車被普遍認為是未來汽車能源動力系統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強國和主要汽車制造商下一步的發展重點。
記者從科技部了解到,《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草案)》正在緊張研討中,規劃的總體目標是全面掌握電動汽車核心技術,培育自主研發能力,發揮市場和資源優勢,形成有較強競爭力的電動汽車以及關鍵零部件工業體系。籌劃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滿足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需求,完善電動汽車標準體系,建立有利于電動汽車發展的環境,實現我國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
未來5年將是電動汽車從研發階段向產業化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能否抓住機遇,將電動汽車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5年。根據規劃的總體思路,“十二五”期間將重點開展7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持“三縱三橫”研發布局和“產業化研發”模式。整合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的資源優勢,把電機的比功率、電池的比容量、控制的智能可靠性作為衡量指標,重點突破動力電池安全性、一致性、耐久性與低成本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重點開發具有高舒適性、高可靠性的城市客車和純電動小型乘用車等適應市場需求、性價比較高的電動汽車產品。
二是加大充電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支撐充換電成套技術和設備的規模示范應用和產業化。通過“十城千輛”工程的實施,支持相關試點城市制定科學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適度超前地開展充電網絡建設。
三是加快技術標準研究,完善標準體系建設?萍疾繉⑴浜蠂屹|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等部門,建立起一套與我國自主研發的產品技術特征相配套的電動汽車標準體系,同時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
四是深化示范推廣,探索商業推動模式。進一步深化現有的科技—財政聯動機制,加大對示范產品的開發、優化和應用的財政補助力度。擴大公共服務領域和私人用車領域電動汽車示范推廣試點的規模,并積極探索車電分離、電池租賃、整車租賃等新型電動汽車示范推廣商業模式,加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五是支持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承擔科技計劃任務。以產業鏈、價值鏈和技術鏈為紐帶,建立產業技術聯盟、跨行業技術創新聯盟以及前沿技術創新聯盟,配合電動汽車科技發展“技術平臺一體化、車型開發‘兩頭擠’”的技術路線,培育有我國特色的電動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
六是完善公共平臺,加強人才培養。加強電動汽車技術領域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和產業化基地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組織實施電動汽車人才團隊建設,培養一批骨干人才團隊。
七是深化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電動汽車國際化發展。在中美、中德等科技合作框架基礎上,積極開展與美國、德國等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電動汽車技術、標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建立國際電動汽車綜合示范區,面向國內外市場推動我國電動汽車國際化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