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卡汽車細分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2011/11/30 11:14:4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重卡汽車細分市場競爭格局分析今年重卡市場與去年高歌猛進的行情相比形成較大反差。從重卡生產企業1~8月銷量排名看,位列前三的企業東風商用車、一汽解放和中國重汽,銷量同比分別下降3.05%、30.91%和21.07%。
值得注意的是,從以往經驗看,具有牽引車優勢的一汽解放和具有工程自卸車優勢的中國重汽,銷量同時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并不常見。今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細察我國主流重卡企業,無論是以準重卡介入重卡領域的東風商用車、一汽解放,還是在斯太爾平臺上發展起來的中國重汽、陜汽和上汽依維柯紅巖,產品結構或多或少存在缺陷。
解放J6自卸車上圖和中國重汽豪濼A7都是企業產品結構調整的戰略型產品。
據了解,東風商用車、一汽解放開始發展準重卡時,主要借助于日系產品技術。日本相關法規規定,重型車橋單橋載荷只有9噸,加上其他因素,日系重卡具有自重輕的特點。在我國,自重較輕的用于公路物流的牽引車和載貨車很受用戶歡迎,但日系自卸車承載力較弱,需要大承載量的用戶更傾向于斯太爾平臺產品。
中國重汽等三家企業均以奧地利斯太爾重卡技術為基礎,歐洲相關法規規定重卡單橋載荷為13噸,車輛承載力強,在我國發展工程用自卸車很受用戶歡迎。但自重較重的缺陷,使其在公路用車市場受到一定影響。
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使這幾家主流重卡企業的產品結構先天跛腳,在不同的時間段,市場需求側重點不同,這些企業的銷量經常隨之波動。
2009年,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需要大量工程自卸車,中國重汽四川某經銷商一個季度就完成了全年銷售任務,但以公路用車見長的一汽解放、東風商用車卻沒有如此明顯的銷量拉動,產品結構不同是一個重要原因。
很多重卡企業已經意識到產品結構調整的緊迫性,東風商用車花費很大精力打造大力神工程自卸車,中國重汽從2009年起,商務政策就對牽引車有所傾斜,上汽依維柯紅巖全新產品平臺杰獅推出的第一款車,也是用于公路物流的牽引車。
短視付出代價
據記者了解,目前成功扭轉產品結構劣勢的重卡企業寥寥無幾。國內主流重卡企業產品結構不均衡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專家分析認為,導致跛腳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的產品定位在初始階段就不清晰。哪種產品市場好就加強哪種產品的研發力度沒有錯,但牽引車市場好的時候,不能硬生生地把工程車改裝成牽引車,要一開始就對產品有清晰的定義。產品定義要從設計之初的整體架構上給予明確。相比而言,東風商用車、北汽福田對此較重視,這也是這兩家企業銷量沒有出現大起伏的重要原因。
“有的重卡企業看到,某些地區執法不嚴,用戶對超載車有需求,就不惜違規生產超載超限產品。短期內可能有助于提升銷量,但卻影響了企業產品系列的均衡性,不利于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鉆監管不力的空子,終究要付出代價。”上述業內專家說。
從長計議療頑疾
當跛腳成為定勢,想要改變也不容易。事實上,跛腳時間越長,治療的成本越高。
對此,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譚秀卿認為,牽引車和工程車的用戶并不兼容,且存在較大差異,他們的服務半徑和要求的服務內容也不一樣。牽引車用戶要求高速路周邊服務站多,能夠方便救援,而工程車用戶主要分布在礦山和基礎設施建設工地,更希望廠家在家門口提供便捷服務,需要能上門服務的成熟技術工人。由于車型用途不同,牽引車和工程車的易損件也不同,備件儲備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重卡屬于生產資料,用戶購車主要看同行的口碑。多年來,我國主流重卡企業在用戶心中留下了在某一領域有優勢,在另一領域有劣勢的印象。用戶心中的這種印象,也不是短時間就能扭轉的,需要企業從長計議。
專家觀點
東風商用車資深技術專家樊愉
面對誘惑不能搖擺不定
國內不少重卡企業的關鍵總成是集成的,因此,產品結構調整從技術上說并不是很難,由于作業環境不同,工程車強調低速大扭矩的特征,牽引車強調高速、輕量化的特征。
當某一總成的性能參數提升了,可能影響到其他總成的參數。比如,車橋做大了,變速器的匹配可能需要重新調整,需要不斷優化,直到找到合理的平衡點。如果在早期設計時沒有考慮好,后期匹配時反復就會很多,產品在市場上的品牌形象也會受影響。
東風商用車近年來在產品結構均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推出了天龍和大力神兩個平臺的車型,一個高頂,一個矮頂;一個走高速輕量化路線,一個走高承載路線,給用戶提供了兩種選擇。當然,兩款車都是經過優化匹配,達到相對平衡狀態。
實際上,東風商用車這樣做也是為應對重卡行業的激烈競爭,企業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肩上擔負著社會責任。我曾聽說有的用戶購買東風大力神大功率自卸車的底盤改裝成牽引車,以滿足多拉貨的需求。企業面對這樣的需求不能搖擺,應堅持按照國家法規設計車型。
挖掘細分市場 有助于產品結構調整
目前一些重卡企業對產品結構進行均衡性調整,希望產品線更全,但有一定難度。從技術上講,生產一款車不難,但做細卻很不容易。這與采用的工具、方法以及開發團隊實力有密切關系。比如,企業是否掌握了全面的數據發動機、車橋、變速器以及各種零部件的數據,技術人員的研發能力是否足夠強等。
隨著技術的發展,用戶對車輛安全、節油、智能、舒適等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想在不具有優勢的細分市場取得進展,關鍵不在技術,而在于盡可能滿足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大價值。這不僅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滿足用戶需求,更重要的是挖掘細分市場,就像蘋果有了iPhone、iPad就引領了市場潮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