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能嚴重過剩價格走低 我國鎳鐵行業面臨調整轉型
2013/8/1 10:54:3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產能嚴重過剩價格走低 我國鎳鐵行業面臨調整轉型事件
今年初以來,鎳鐵行業出現了持續性的開工不足問題。據鎳鐵業7月初公布的監測數據,4月份,鎳鐵生產企業整體開工率平均在50%左右,其中內蒙古、山西、河北地區開工率下降較多。5月份,鎳鐵生產企業開工率普遍較低,最高的屬江蘇地區,開工率在58%;最低的為山西地區,開工率僅為34%。6月份,這種局面不僅沒有出現轉機,相反小幅下滑,其中江蘇地區開工率為56%,鎳鐵工廠生產情況不樂觀。
7月初,國際鎳研究小組預計,今年全球鎳產量將達到186萬噸,而需求為177萬噸。據此估算,今年全球鎳供應過剩高達9萬噸。從表面上看,鎳鐵行業因全球性的供應過剩而導致開工不足,但從更廣、更深層面觀察,鎳鐵業實際上是面臨多重壓力。
深度
鎳鐵過剩“血拼”難以為繼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造成鎳鐵業持續開工不足的關鍵內在因素就是產能過剩,也是“大煉鎳鐵”后遺癥的關鍵癥結所在,并因此引發鎳鐵價格持續走低,進而導致鎳鐵生產企業在成本線上“血拼”。
鎳鐵產能和產量增長較快
從布局和產量兩個方面分析。產能布局方面,據統計數據,2010年我國鎳鐵生產企業總數在70家以上,鎳鐵實物產量303萬噸。產能分布為:山東占全國總量(下同)的20%,內蒙古占19%,江蘇占16%,寧夏占9%,山西占5%。另外,遼寧、福建、貴州各占4%,廣西、河北、四川、河南各占3%。2012年,產能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江蘇、山東等10省區。其中,內蒙古占全國總產能(下同)的25%,江蘇21%,山東16%,福建9%,遼寧9%,廣東7%,寧夏4%,山西3%,河南2%,其他4%。內蒙古和江蘇超過山東,位列全國前兩位。
產量方面,今年5月,在沈陽召開的亞太紅土鎳礦組織2013年春季會議透露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鎳鐵實物總產量為400萬噸,2012年為510.2萬噸,全國已經形成總產能630萬噸。2012年,鎳鐵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問題。據中國特鋼企業協會不銹鋼分會數據,2012年,全國消費鎳鐵的300系、200系不銹鋼粗鋼產量分別為792.6萬噸和495.3萬噸,合計1287.9萬噸,按噸鋼平均消費0.46噸鎳鐵計算,鎳鐵需求量為589.9萬噸。據統計,含進口在內的鎳鐵供應量為610.73萬噸,過剩20.82萬噸。從2012年起,產能過剩導致鎳鐵業開工不足。其中,產能145萬噸的內蒙古,實際產量79萬噸;江蘇產能139萬噸,實際產量66萬噸;山東產能104萬噸,實際產量49萬噸。但是,2013年還將有一批新產能投產,總能力為292萬噸,其中福建68萬噸、內蒙古58萬噸、廣西55萬噸、山東43萬噸、江蘇30萬噸、河北24萬噸等。
有關專家根據2013年第一季度不銹鋼粗鋼增速9.52%的情況,預期2013年300系、200系不銹鋼粗鋼產量分別為903.6萬噸、513萬噸,合計1416.6萬噸,鎳鐵需求約為651.64萬噸。加上新增產能,2013年全國鎳鐵總產能或為922.5萬噸,預計產能過剩270.36萬噸,比2012年擴大10倍以上。
供大于求導致價格持續走低
鎳鐵業人士認為,由于目前鎳鐵產能過剩,加上經濟增速減緩導致需求低增長,鎳鐵市場價格持續走低。按著鎳市場交易規則,低鎳含量的鎳鐵按實物重量計價,而中高品位鎳鐵則按鎳金屬含量計價,鐵成分不計價。該人士以10%高品位鎳鐵為例,今年1月15日,市場價格為1160元/鎳,7月19日為910元/鎳,下跌了250元/鎳。不僅如此,2012年同期為1240元/鎳,同比下跌330元/鎳,已經持續走低1年時間。
分析認為,今年初以來,不銹鋼生產企業產量低速增長,產品市場價格下滑壓力不減。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鎳鐵實物量產量約為288.58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90.20萬噸,增幅46%。但業內人士認為,鎳鐵存在著低、中、高3種品位,若分別計算實物,實際產量還要高。今年1月~5月份,我國不銹鋼粗鋼產量約為770.5萬噸,同比增長18%。其中,300系不銹鋼為351萬噸,同比增長6.9%;200系不銹鋼為263.5萬噸,同比增長33.2%。二者平均增長20.05%,鎳鐵增速比其高出26個百分點。
在不銹鋼產品市場價格方面,無錫市場不銹鋼價格在2月中旬達到了今年上半年的最高點之后,隨著鎳價的下跌,一路下滑,至6月下旬,2mm304/2b的每噸價格已跌至15100元/噸,回到了2009年3月份的水平。4月~6月份,太鋼304熱軋卷的出廠價格累計下調2200元/噸,304冷軋卷的價格累計下調3000元/噸。7月份,太鋼和寶鋼每噸出廠價分別繼續下調700元和800元不等。鋼廠不斷下調出廠價預示著短期內市場難以獲得利好支撐,低迷態勢難有明顯改善,后期鎳鐵市場價格和開工面臨同樣的壓力。
視點
破解深層矛盾構建和諧產業鏈
鎳鐵作為高價鎳板的替代品,不但降低了不銹鋼的生產成本,也起到了抑制鎳價的杠桿作用,確實為我國不銹鋼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我們也應看到,2005年以來“大煉鎳鐵”也產生了一系列后遺癥,鎳鐵產能過剩、產能落后、高耗能高污染問題、小散亂問題、紅土鎳礦資源“瓶頸”等一些深層問題和矛盾日益凸顯,現在已經到了亟須破解的關鍵期。業內人士也指出,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對加強鎳鐵行業監管,另一方面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充分利用市場倒逼機制,解決其深層次矛盾,促進鎳鐵行業轉型、健康發展,從而構建一條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不銹鋼產業鏈。
淘汰落后產能打造環境友好產業
繼續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產能。鼓風爐、小型高爐+中型高爐時期是鎳鐵業初創時期的主體裝備。其中,鼓風爐由有色金屬銅冶煉工藝移植過來,屬于上世紀50年代初的前蘇聯技術;小中型高爐是經過技術改造的100立方米~300立方米煉鐵高爐。這兩種裝備均以焦炭為能源介質,屬于傳統的“火法”冶煉、硫化還原鎳的工藝技術,能耗較高,尤其是硫化還原工藝造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環境問題非常嚴重。在這種企業周邊生活的老百姓,常被無組織排放的二氧化硫的“臭雞蛋”味道包圍,多發的環保民事糾紛問題,成為困擾企業和地方老百姓生產、生活的一大難題。
2008年以后,在國家淘汰落后產能政策的推動下,鼓風爐、小型高爐陸續被淘汰,進入300立方米以上到400立方米高爐和礦熱爐冶煉階段,其中礦熱爐來自于鐵合金冶煉行業,亦稱之電弧電爐或電阻電爐。與鼓風爐、高爐相比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產生、排放較低,絕大多數企業也認真吸取教訓,配套布袋除塵設備,較好地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粉塵污染問題。2010年后,國家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又將400立方米高爐淘汰,鎳鐵業高爐冶煉進入400立方米以上,最大已經達到1000立方米級,同時回轉窯—礦熱爐的RKEF工藝開始興起。
今后應繼續淘汰的落后產能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鼓風爐、小高爐時期,一些改建容量低于6300千伏安的礦熱爐,已經被列入國家淘汰目錄;二是2010年以來,一些企業為配套1.25萬千伏安等容量的礦熱爐,建起的20平方米鏈式燒結機、環形燒結機等,其設備和工藝條件簡易,且沒有配套脫硫和除塵設施,嚴重污染環境,也已經被列入淘汰目錄。
技術創新適應不銹鋼冶煉新需求
鎳鐵業在快速擴張產能的過程中,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戰略型目光的單位研發、應用了一大批新工藝、新技術,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RKEF工藝技術。該工藝技術始于20世紀50年代,由埃肯(Elkem)公司在新喀里多尼亞的多尼安博廠開發成功,具有產品質量好、生產效率高、節能環保等優勢,已成為世界上生產鎳鐵的主流工藝技術,占據統治地位。目前全球采用RKEF工藝生產鎳鐵的公司有10余家,生產廠遍及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地,其中最大的年產能達7萬噸~8萬噸金屬鎳。在長期的經營中,盡管世界鎳行業風云變幻、鎳價大起大落,但這些鎳鐵廠大都保持著良好的業績。據專家介紹,2012年,我國鎳鐵業采用RKEF工藝產能占總產能的43.7%,鎳鐵實物產量239.4萬噸,預計2013年RKEF工藝的占比將達到65%。RKEF工藝的回轉窯具有大型化特點,如直徑3.2米回轉窯,長度可達到72米,每小時處理紅土鎳礦20噸~25噸,由此帶動礦熱爐的大型化。目前,3萬千伏安及以上大型礦熱爐采用較多,其計算機控制技術普遍應用,自動化水平大大提高。RKEF工藝的大型化、自動化特點,為鎳鐵業擺脫高耗能、高污染困境,提供強力的科技支撐。
直接生產不銹鋼的先進流程。2012年,四川一家企業使用紅土鎳礦,采用轉爐+AOD氬氧爐精煉爐+LF精煉爐+板坯連鑄直接冶煉不銹鋼并生產出板坯。這種生產工藝流程顯示鎳鐵業科技進步的新水平。
鎳鐵爐渣綜合利用新技術。據專家介紹,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生產無機纖維,是近年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國內的一些有色金屬研究院做了大量的攻關研究工作。其中,運用RKEF鎳鐵爐開展爐渣綜合利用技術的科研課題獲得成功。成果顯示,充分利用熱態鎳渣的高溫熱能,采用高速離心成纖技術,把廢渣轉化為直徑3微米~8微米、長度1毫米~5毫米的無機礦物纖維,能夠替代植物纖維,用于造紙、保溫材料和其他建筑材料等生產領域。其中,用于造紙行業,生產的瓦楞紙和箱板紙與再生紙漿相比,每噸便宜800元~1000元,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同時經檢測符合國家紙品標準要求。RKEF鎳鐵爐渣綜合利用技術,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亮點。
此外,鎳鐵業低品位紅土鎳礦直接還原—磁選富集工藝半工業試驗研究也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這項技術是在一定溫度下用還原煤將鎳和鐵從紅土鎳礦中直接還原出來,通過磁選技術與脈石分離,使1%低品位紅土鎳礦原礦富集比提高3倍以上,鎳回收率88%以上,實現了低品位紅土鎳礦的有效利用。其工藝簡單、投資少、能耗低,具有很好的潛在應用前景,對我國開發海外有色金屬資源有積極促進作用。
優化產業集群布局實現戰略對接
分析鎳鐵產業集群分布數據可以發現,居全國產能前5名的集群都地處在北方。業內把全國不銹鋼企業分成9大系,除酒鋼、太鋼屬于北方系之外,寶鋼、張家港浦項、廣東聯眾、廣西西南等重點骨干企業都屬于南方系,形成了“北鎳南用”的大搬運格局。因此,業內專家給出良方。鎳業產能合理布局應為“兩沿兩近”,即沿海、沿江、近資源(電力、原輔料等)、近鋼廠。針對不銹鋼9大系,對應優化升級的合理地域集群應為8個,即廣西、福建、江蘇、山東、內蒙古、遼寧、廣東、河北。寧夏、山西西部、內蒙古西部、四川北部等西部集群因電費高、運距遠、輔料費高等不利因素則應被淘汰。優化升級的地域集群,廣西對應覆蓋西南不銹、聯眾等,廣東對應覆蓋境內,福建對應覆蓋寧波民營不銹鋼企業,江蘇對應覆蓋張家港浦項、寶鋼等,山東對應覆蓋張家港浦項、太鋼等,河北對應覆蓋太鋼、青山等民營不銹鋼企業等,內蒙古對應覆蓋太鋼、酒鋼等,遼寧對應覆蓋張家港浦項、聯眾等。這充分體現了“兩沿兩近”特點,有利于鎳鐵業和不銹鋼業降低成本,同時也有利于減輕國家鐵路、公路等物流運輸壓力。
鎳礦資源開發仍需“走出去”
資料顯示,世界鎳礦分硫化礦和氧化礦,金屬量總量7000余萬噸。其中,硫化鎳礦約3000萬噸鎳(金屬量),占42%;氧化鎳礦約4100萬噸鎳(金屬量),占58%。我國是個鎳資源短缺的國家,鎳礦儲量少,探明儲量為232萬噸鎳(金屬量),約占全球總量的3.56%,主要分布于甘肅、新疆、云南、吉林、四川、陜西和青海等省區,原料自給率不足50%。
據專家介紹,紅土鎳礦可分為兩類:一類稱為濕型,主要分布于近赤道地區,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加勒比海地區;另一類稱為干型,主要分布于距赤道較遠的南半球大陸,以澳大利亞為代表。
我國鎳冶煉工藝有兩種,一種是使用硫化鎳礦生產電解鎳,另一種是使用氧化鎳礦的紅土鎳礦生產鎳鐵。我國從2005年開始采用進口紅土鎳礦生產鎳鐵,進口量快速增長,其中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別為378萬噸、1556萬噸、1231萬噸、1642萬噸,2010年、2011年、2012年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狀態,分別為2501萬噸、4806萬噸、6446.3萬噸。
近年來,為了規避風險,我國進口紅土鎳礦已經實施多元化戰略,但印度尼西亞的主要資源產地的地位始終沒變,每年都從印尼進口紅土鎳礦占進口總量的5成以上。印尼是世界上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2001年實行地方自治以來,外國對印尼礦業投資處于下滑狀態。礦業法律出現的諸多問題與印尼政府發展本國礦業的宏觀定位發生了劇烈沖突。各方博弈之后,印尼國會終于批準了在2009年生效的新《礦產與煤炭法》,亦稱“第4號法律”或“新礦法”。“第4號法律”規定從2014年起開始禁止包括鎳礦在內的金屬礦石出口,規定所有原材料金屬礦都必須按照“第4號法律”的規定進行加工處理。不遵守該條例規定,或未在當地對自己原料加工處理的處罰將包括:書面警告、暫時終止其活動和吊銷許可證。現在,“第4號法律”施行已經進入倒計時,我國鎳礦貿易業和鎳鐵冶煉業如何應對已經迫在眉睫了。據有關專家介紹,國內企業到印尼注冊建廠,需在地方政府部門立項、審核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核準、外匯管理部門登記備案等,還需要到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備案,需要印尼省級政府核準以及印尼環保部門批準等。環節較多,需要時間。
不過,有關專家也指出,我國鎳鐵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也應該認真研究國內外企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并規避5種風險,即礦資源國有化風險、資源單一的合同供應風險、資源價格波動風險、礦資源勘探風險、資源開發引發的環境風險。尤其應高度關注近年來由于世界金融危機包括歐債危機等一系列因素,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保護主義”、“資源民族主義”、社會政局動蕩等,致使中國企業的一些海外合作項目半途而廢的慘痛教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