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正行駛在快車道
2014/3/31 10:35:4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正行駛在快車道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7%,其中海洋生物醫藥業的增長率最高,全年實現增加值224億元,比上年增長20.7%。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海洋生物醫藥業成為突出亮點,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正行駛在快車道。數字背后的蓬勃發展
閱覽歷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不難發現,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已經從2005年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化進程逐漸加快”,歷經2006年的“產業成長較快”,發展到2007年的“海洋生物醫藥業不斷加強新藥研制與成果轉化”,到2013年繼續持續較快發展。字里行間表述的差別簡單勾勒出這一行業在我國近10年的發展脈絡,而相關數字則更直觀地展現出行業發展軌跡。
近10年來,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已從2005年的17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224億元,增長了十幾倍;而其增加值占比逐年提升,尤其在2011年~2013年大幅上升,對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貢獻率越來越高。
三個“五年計劃”的產業布局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系統研究現代海洋藥物;“九五”以來,在國家3個五年計劃的重點資助和支持下,海洋生物醫藥技術得到跨越式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已經形成青島、上海、廈門、廣州為中心的4個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藥物研究中心,解決了海洋藥物研究的部分關鍵技術,為海洋藥物產業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海洋藥物的研究開發方面,我國已形成了糖類藥物的顯著特色和優勢。目前已有藻酸雙酯鈉、甘糖酯、煙酸甘露醇等海洋糖類藥物。
作為海洋經濟大省,山東、廣東、浙江加大了對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投入,將其作為藍色經濟的增長點加速推動。
山東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初期以水產品精深加工和海洋功能食品生產為主,后期向海洋新材料、海洋醫藥生產過渡,目前已形成以海洋藥物與功能食品和海水種苗繁育為主體,以海洋新材料與活性物質提取、海水養殖病害防治為輔的特色鮮明的海洋生物產業體系。
廣東海洋生物藥業發展較早,以中山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校為支撐,建成一批高附加值、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研發平臺,同時重點科研基地建設進一步推進。
海洋生物醫藥業已經成為浙江省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海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舟山加快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建設,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藥物的研發生產能力初具規模。
相對薄弱的技術品種
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來看,我國海洋藥物研究與開發起步較晚,技術與品種積累相對薄弱,海洋藥物產業目前仍處于孕育期。”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何廣順說。
國際上現代海洋藥物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50年代,自60年代興起以來,便成為世界各國醫藥界關注的熱點。走在世界生物制藥前列的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投入巨資開發海洋藥物及海洋生物技術。
何廣順認為,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主要在以下方面差距較大,一是經費投入相對較少,對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整體不足,在研發中存在針對性不強、資源分散等問題,示范試驗規模嚴重不足,直接影響到技術完善、成果推廣,遠遠不能滿足我國在海洋生物產業發展中對研發資金的巨大需求。
二是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缺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有效機制。我國海洋生物醫藥業發展起步較晚,產業整體實力比較薄弱,人才儲備、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不強。產學研相結合的完整鏈條銜接不夠緊密,合作不暢通,難以形成研發合力;沒有與之并行的投資機制,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造成成果轉化率低,產業自主發展能力較弱。
三是核心技術薄弱。我國缺乏對特定海洋環境進行定點重復取樣的設備和手段;海洋生物樣品鑒定專家較少,鑒定技術落后;原創型藥物少,技術與品種積累相對薄弱。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提煉技術水平不高,產出率相對低。另外,在樣品采集、鑒定、提煉等方面也都存在很大的技術制約。
盡管如此,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前景廣闊,需要相關各方共同努力,奮起直追。(趙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成長空間令人期待
- 下一篇:LED上游芯片競爭白熱化 產業格局或變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