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運營商“不清零”玩法 開啟另類價格戰
2014/4/29 10:35:3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虛擬運營商“不清零”玩法 開啟另類價格戰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測算,預計2015年底我國移動通信轉售用戶將接近5000萬戶,占移動通信市場的3%左右。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魯春叢預測,借鑒國外經驗,虛擬運營商收入或將占全國移動通信收入的10%左右。近日,蝸牛移動、愛施德兩家虛擬運營商推出了“不清零”套餐,不清零的不僅包括數據流量,還包括基礎的語音通話和短信,其他大多數虛擬運營商也紛紛表示跟進套餐不清零。是噱頭炒作、博人眼球,還是真正還用戶自由?對此,業界專家認為,不清零可以視為另一種形式的價格戰,虛擬運營商欲借不清零打法建立新的游戲規則,從而實現與基礎運營商的差異化。不過,要走好不清零這條路,虛擬運營商也面臨著挑戰與困難。
另類價格戰:與傳統錯位競爭
前不久,愛施德在官網上推出了不清零的“U.友”自由定制套餐,在愛施德之前,來自蘇州的游戲廠商蝸牛移動可算是不清零的首個實踐者,在其亮出的售價399元的“170免卡”中,用戶半年內撥打國內電話完全免費,半年內獲贈國內流量3GB,而且兩年內流量余量不清零。更早之前,國美、蘇寧、京東等更是放出風聲,稱流量不會清零,并將對用戶每月剩余流量采取靈活處理策略。
一位不愿具名的虛擬運營商企業內部人士直言:“自從蝸牛移動打出了不清零旗號后,之后發布套餐、品牌的企業只能跟進,將不清零作為虛擬運營商的主打賣點之一。此外,之所以推不清零套餐,是想與基礎運營商錯位競爭,以此來吸引用戶。”在虛擬運營商高舉不清零大旗風頭日盛之時,虛擬運營商采用流量不清零似乎成為必然,甚至向業界釋放一種信號,即流量若清零都不能稱之為虛擬運營商。
一般來說,套餐清零是指目前三大基礎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所采取的包月套餐機制,即手機用戶在套餐內所剩余的流量、語音時長、短信條數在月底會自動清零,次月將重新計算。這種清零制度,也是國外電信運營商所采用的國際慣例。
TMT資深分析師曾韜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虛擬運營商采取的不清零策略實際可以看做是另一種形式的價格戰。一直以來,基礎運營商長年以來確立了包月清零這樣一套商業游戲規則,虛擬運營商如今要加入電信市場并要從三大基礎運營商“虎口奪食”,就必須打破這套舊規則,確立新的“玩法兒”,這樣一來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二來較基礎運營商也形成了差異化特點。
天音通信虛擬運營商負責人唐健就曾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價格戰雖然難打,但如果市場有必要打價格戰,天音通信也會加入戰局,與此同時會利用其他業務營收補貼來支撐價格戰。而在北京商報記者的調查中,天音通信的這種心理顯然并不是個例。
三大運營商:繞不開的批發價
虛擬運營商因沒有核心網絡,需要租憑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網絡作基礎,才能以自有品牌向用戶銷售手機號碼、語音短信、數據流量及服務等。也就是說,虛擬運營商在進行移動轉售時成本方面繞不開的便是從基礎運營商處獲得的業務批發價格。
早在今年初,就有不少虛擬運營商企業跳出來抱怨,基礎運營商所給的批發價格過高,甚至高于普通的代理商。據知情人士早先向北京商報記者爆料,就短信來說,虛擬運營商從基礎運營商處批發的價格為0.7元/條,但普通代理商的批發價則是0.5元/條甚至更低;而數據流量業務,基礎運營商給出的價格是120元/GB,但給普通代理商的價格卻僅30元/GB,顯然基礎運營商有所“區分對待”。只有日漸萎縮的語音通話業務,資費為0.1元/分鐘,這與基礎運營商的套餐水平基本持平。如果算上基礎運營商在節假日期間推出的“預存多少贈送多少”活動,虛擬運營商拿到的價格顯然完全沒有競爭力。
由此看來,虛擬運營商要想僅依靠賺取銷售價格與批發價格的差額來獲取收入,顯然十分困難。就北京商報記者了解的最新情況,虛擬運營商企業與基礎運營商已進行了多輪的價格談判,希望基礎運營商能把批發價格進一步下調,給其更多的空間。
按照市場運行的一般規律,對于電信市場后來者的虛擬運營商企業,價格戰往往是最容易占據一席之地的途徑,但單純的壓低價格之路似乎已被基礎運營商的高批發價格所堵塞,廠商要么強忍鮮血堅持打價格戰,要么尋找新的商業模式。
低成本代價:不清零的雙面效應
被大多虛擬運營商祭起的不清零這個法寶,實際是把雙刃劍。它的光鮮一面在于,虛擬運營商的不清零套餐打破了長期以來國內電信行業業務套餐的月費制,將使用戶不再受到包月限時使用的束縛,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用戶的自主選擇性,也正體現了不少虛擬運營商所主張的“我的手機我做主”口號。
從近年來部分用戶對基礎運營商流量清零機制詬病甚至訴諸法律層面的幾樁案例來看,部分用戶對流量不清零有著一定的需求。虛擬運營商所采取的不清零策略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部分用戶的需求。在移動轉售業務初期,虛擬運營商以此為切入點和宣傳點,來吸引用戶,積累用戶規模量。
然而,不清零套餐也存在很多隱患與問題。不清零套餐,實際延長了用戶對流量、語音、短信等業務的使用時間,這對其自身的業務銷售將形成一定的沖擊。在虛擬運營商經營初期,用戶數量少、規模小、市場份額低,廠商自然可以犧牲一部分利益來吸引用戶,隨著用戶數量增加,不清零政策能否長期地延續下去還得打個問號。
另一方面,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就擔憂不清零套餐帶來的各種額外“負擔”,以蝸牛移動的“170免卡”為例,其包含語音通話不清零而且半年內撥打國內電話完全免費,這樣的低成本,或許將給一些商家提供新的營銷途徑。手機用戶在日常生活中接到的廣告營銷類騷擾電話也很有可能出現陡增的局勢。除了廣告推銷騷擾電話,更令人擔心的是,170號卡有可能還會被不法分子利用,對手機用戶實施詐騙。
由此可見,虛擬運營商企業在祭起不清零法寶之時,還需要全方位考慮到其存在的問題與缺陷。如何建立起企業的業務交叉補貼機制以補貼不清零的成本投入,如何規避可能對手機用戶造成的安全隱患實現良性發展等等,都是擺在虛擬運營商企業面前的重要難關。
過時的“玩法”:難以撼動市場格局
事實上,流量、語音及短信等業務不清零,根本不存在任何技術的障礙,電信運營商早在2G時代就已嘗試過流量不清零的“打法兒”。中國移動于2005年曾在廣東省部分地區推出了20元GPRS包月,用戶可不限流量瀏覽WAP網頁,該卡甫一面市即銷售火爆。
隨著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3G)的發展及普及,用戶使用手機上網可以像在PC端一樣獲取各種各樣的多媒體信息,包括圖片、小說、視頻等,加上各種App應用流行,此時手機用戶上網所消耗的數據流量比2G時代增加了數十倍。而此前的20元不限流量卡用戶升級為3G用戶,由于流量使用不受限制,給基礎運營商的收入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鑒于此,基礎運營商不得不停止銷售這種不限流量卡。
項立剛分析稱,目前基礎運營商普遍采用的包月套餐制,實際是一種限時優惠政策,用戶選擇這種優惠包,在套餐內無論是語音、短信還是數據流量,都相對便宜,但如果脫離了套餐,各項業務的資費實際要高出許多,這樣來看,用戶實際已享受到了實惠。
前不久,中國聯通的一位負責人在出席蝸牛移動“170免卡”發布會時,就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虛擬運營商使基礎運營商“感到有壓力”,基礎運營商也正在尋求業務模式的創新和多元化,但短期內還難以實現不清零及免費;A運營商的營收主力就是流量、語音、短信等電信業務,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如果放開不清零甚至免費大門,則必須找到另外的能夠盈利的新業務,才能有能力彌補因開放這道大門而造成的商業缺口。目前,基礎運營商還并未找到這種新業務。
對于虛擬運營商來說,情況則不一樣。虛擬運營商用戶數基本從零起步,市場份額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電信虛擬運營也并非其主營業務,因此虛擬運營商包袱較小,可以打出不清零或免費的旗號。
虛擬運營商被業界不少人士比喻成激活國內電信市場的一條鲇魚,但這條鲇魚能掀起多大的風浪,目前還很難判斷,畢竟市場份額太少太少,因此短期內對三大基礎運營商業務模式改革的影響及作用還很小。
未來持久戰:消費者未必買賬
虛擬運營商搖旗吶喊、風風火火列隊進入國內電信市場之時,面對的最大考驗關卡在于消費者買不買賬,是否愿意成為虛擬運營商的用戶。套餐不清零,看似切中部分手機用戶的需求,但還有一大部分用戶,尤其是年輕群體,實際對業務是否清零并不存在剛性的需求,他們使用電信運營商的套餐時往往是“超額”的狀態,其更關心的是通信資費是否能真正降下來。
在北京商報記者隨機采訪的多名用戶中,有80%以上的用戶時常出現每月超出套餐的情況。其中,一位白領上班族小李介紹稱,他目前選用的是中國聯通186號碼的3G套餐,包月費用為96元,包含每月240分鐘國內語音通話和300MB數據流量,但每次查話費時流量費用都會超出300MB,打電話也時常會超過240分鐘。按照中國聯通的資費標準,超出部分的語音通話是0.15元/分鐘,超出的流量資費為0.0003元/KB(約等于0.3元/MB),每個月要多花出好幾十元甚至一二百元。
正如小李所言:“虛擬運營商現在打的這種不清零,對我而言并不具備吸引力,我最希望的是,電信行業的運營商選擇多了以后,能夠促使整體的資費降低。”因此,需要向消費者指出的是,虛擬運營商的不清零,對用戶來說并不意味著多大程度上獲得了利處。
除此之外,虛擬運營商能否吸引用戶還在于服務品質的保證。目前,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歷經長年的品牌建設和用戶發展,在用戶心目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權威品牌認知,在客服系統、問詢機制、售后保障、套餐變動等方面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機制。
根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發布的預測數據,到2015年底,即試點期結束時,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年收入將超過1.3億元,虛擬運營商用戶規模將達到5000萬人,在國內移動電話用戶總數中的占比將達3%左右。19家虛擬運營商企業將從5-6月起正式進入市場,接受消費者的檢驗,隨后還有十多家企業亦在準備入局,虛擬運營商企業能否笑到最后,只能由市場和時間來驗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