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信息技術推動新一輪機器替代人
2014/8/4 16:06:2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未來信息技術推動新一輪機器替代人在7月30日中國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出任指導委員會主任。他在致辭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工業界已經行進在一條比已往的工業革命還要深遠的變革軌道上,互聯網和工業融合創新是工信部兩化深度融合八項行動計劃中更多著眼于未來,更具有轉折性的一項任務。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工業企業,都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在新的競爭環境和新的發展軌道上,形成并擴大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楊學山認為,機器替代人,這是工業革命兩百多年的主旋律,而新一輪機器替代人的浪潮,不再是替代簡單勞動,而是替代復雜勞動。不僅替代體力勞動,還替代腦力勞動。新一輪機器替代人主要替代的是腦力勞動。IBM研制的機器人大學生就快本科畢業了,這是正式注冊學歷的機器人大學生,學的是英文和數學。未來幾十年,新一輪機器替代人的速度、規模和影響將比工業革命的兩百年還要深遠,而這一浪潮就是依靠兩化融合得以實現。
楊學山指出,兩化融合的本質,是兩種生產力、三種資源構成新的生產力平臺。兩種生產力是工業生產力和信息生產力。這兩種生產力合而為一,使人們對材料、能源、信息三種資源的操作能力大幅度提升,推動了新一輪機器替代人的發生發展。
當前,我國工業行業整體處于中高速增長,相對其已有的規模和GDP的增速,8%的速度也算高速。我國工業還有兩大比較優勢:一是在國內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二是勞動力成本仍具有比較優勢。當前,無論是中國家庭的財富積累,還是家庭和個人的近期消費潛力都很大。社會基礎設施距離節能環保等新的要求還有很大的提升改造空間。這使得中國工業在很長時間內還會有平穩且比較快速的增長。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盡管在快速上升,但從勞動力的質量、效率、產出來看,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仍有比較優勢。我們一定要趁這些比較優勢還在的時候,通過推進兩化深度融合,解決工業發展中面臨的產能過剩、大而不強等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單靠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就能辦到的。除創新、材料、裝備和科學技術以外,還有其他的要素。但幾乎在各個方面,IT都成為基礎條件。即使是新材料的研制,即使是新裝備、非數字化的部分,也需要IT的支撐,因為研發、實驗,需要IT的支撐。所以我們應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兩化融合,來看我們發展總的需求和工業發展的大局。
推進兩化融合,落腳點是要辦實事,也就是創造新產品、新市場。沒有這兩條,企業就會垮掉。當前我國還有大批僵尸企業,按照市場競爭應該死了,但是由于特殊的原因它沒有死。事實上已經沒有競爭力,不能持續發展。而今天,企業要提升核心競爭力,就要兩化融合,就要和互聯網結合。
楊學山認為,互聯網與工業的融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最根本兩條就是提升勞動生產力、提升創新能力。海爾張瑞敏提出新時代下的“三無企業”--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中心,其實質就是在嶄新的互聯網環境下,企業研發制造經營管理等一切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比如借助成熟的、強大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流程、事項、處置可以說換就換,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是可以轉換的。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將運用數字技術,依托網絡的支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