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危機重創我國紡織業
2014/9/18 15:05:3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棉花危機重創我國紡織業1、國內外棉花價格差異過大,嚴重影響紡織行業國際競爭力
國內外棉花價格的差價從2011年9月的每噸1000塊錢,擴大到2012年5月份的5400塊錢,這嚴重影響了我國棉紡織產業鏈的穩定運行,以及棉質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棉質產品的出口全部是負增長,沒有辦法跟國外競爭。巴基斯坦的棉紗價格比我國的棉花價格還低,價格嚴重倒掛。孫淮濱介紹,根據以往經驗,國內外棉價相差1000-1500塊錢,紡織行業一般可以內部消化,但是現在差價之大就很難消化了。
2、棉花產量下降
棉花是紡織品的原材料之一,棉花的生產量下降,對紡織行業也是一個重大打擊,紡織品對棉花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特別是服裝輔料和面料方面,棉花產量的下降,對紡織品貿易出口造成嚴重影響。
3、棉花政策對棉紡織行業的影響
涉棉政策是保護價敞開收儲和進口配額總量偏緊。而配額相對偏緊是由于收儲造成內外棉價差過大而刺激進口量大增,所以歸根到底對市場產生影響的最主要政策是收儲。棉花收儲政策相對提高了國產棉價格,對中國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顧慶良則建議,中國應該尋找一個提高棉花生產規模化、工業化的路子,以此降低棉花種植成本,同時也提高產量。”東華大學紡織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顧慶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直言。
對此,鄧華先建議,中國取消滑準稅不能一步到位,要逐步調整,從緩慢降低開始。更重要的是,在取消之前,我國必須建立好替代的補償機制。如,出臺與美國類似的棉花補貼政策。
對于未來紡織發展方向,專家建議,紡織要密切結合最終產品和最終市場,研發和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
王建偉指出,紡織行業要繼續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水平,并改善行業結構需求。同時整個紡織行業還要進一步加快兩化融合,加強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淘汰資源密集型的粗放式增加方式,對有限的能源進行優化配置,減少污染排放,增強在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的競爭力,從而創建科學、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模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鋼鐵業兼并重組還差“四只腳”
- 下一篇:今年我國家紡行業銷量增長率回歸至個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