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身“造血”能力喪失 新能源發電存隱憂
2014/9/22 9:42:4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自身“造血”能力喪失 新能源發電存隱憂經歷了前幾年的蕭條之后,伴隨著一系列鼓勵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政策出臺,新能源發電開始出現復蘇的景象,投資領域也日漸活躍。但毋庸置疑的是,當前國內新能源發電并網困難,此問題從新能源發電出現之初到現在一直存在。以風電為例,我國風電項目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地區,與主要電力消納地區相距較遠,配套電網、電力輸送損耗,成為其無法順利并網的重要原因。“新能源發電都要靠補貼才能不虧損。”卓創資訊能源分析師王曉坤表示,以當前光伏發電為例,當前政府給予分布式光伏的補貼為0.43元/千瓦時(比煤炭發電的收購電價還高),對集中式光伏發電給予指導收購電價,分別為1.0、0.95、0.9元/千瓦時。如果脫離政府補貼,此類行業很難實現無虧損。伴隨歐美、日本等經濟體削減新能源補貼法案的不斷推進,新能源發電自身造血能力喪失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從當前的新能源發電情形看,并網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行業的“復蘇”實際上是在政府和銀行的推動下進行。這種擺脫蕭條的跨越式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立足在一系列鼓勵政策的基礎上,因此行業將來是否能夠真正的回暖,還要看政策的細則和具體落實效果。
據記者了解,當前很多光伏發電企業都面臨成本高企的難題,如光伏材料多晶硅的價格,在谷底徘徊5個季度之后,今年前兩個季度明顯上漲,今年前兩個季度每公斤單價均超21美元。對于企業來說,面臨如此高的成本,是否具備持續的造血能力是個疑問。此外,當前國內的光伏制造業普遍產品結構不夠合理,即只出口低附加值的產品,而高附加值的產品則需要進口。因為光伏發電不掙錢,即使政府幫忙牽線搭橋,依然難以產生新的訂單。
此外,王曉坤還提出了新能源是否真的“新”的問題。據光伏發電業內人士介紹,當前光伏發電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多晶硅提純項目,對環境產生巨大污染,且當前尚無成熟技術對其進行治理(本報記者沈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分布式光伏:不能錯過的“蛋糕” 與多元化的市場
- 下一篇:巴西驟減對中國鐵礦石出口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