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股比提升中國汽車競爭力是自欺欺人
2014/10/21 15:22:1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靠股比提升中國汽車競爭力是自欺欺人最近,有消息稱,大眾增持一汽大眾股權一事已經塵埃落定,一汽大眾合資公司的股比結構將由現在的中德60∶40調整為51∶49,中德雙方已于10月10日簽署了延長經營期限的合資合同。近年來,大眾和奧迪品牌在國內的銷量突飛猛進,但中德60∶40的股權比例卻影響了大眾的利潤分成。大眾增持一汽大眾股權的努力持續了多年,有人質問大眾:剛合資時大眾怕擔風險,不敢按50∶50的比例分擔股權,如今銷量見漲了,又來增持股權,這公平嗎?今天大眾如愿了,很多人覺得這是個悲哀。
但仔細想想,股比限制除了能給中方帶來更多利潤分成外,還能帶來什么?靠股比限制來提升中國汽車的自主研發能力,已經被事實證明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話。合資模式都進行30多年了,汽車國企的自主研發能力有幾個強大的?有幾個掌握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幾乎沒有。它們的競爭力不但比不上外資品牌,連比亞迪(47.97,-0.23,-0.48%)、吉利、長城這樣的后來者都比不上。
從利潤來看,過去這些年,盡管中方有股比限制罩著,外資公司依然沒少撈錢。借助在核心零部件領域的話語權,外方股東掌握了汽車產業鏈近70%的利潤。最后,中方只留下了一小部分利潤,自主研發能力沒什么提升,核心零部件研發進展緩慢,品牌建設就更不用提了。股比限制已經變成一道千瘡百孔的堤壩,不能為中國汽車產業提供多少保護了。
相反,股比限制如同鴉片,讓汽車國企越吸越上癮,喪失了市場競爭的警惕性和戰斗力,整天躺在合資公司的成績單上睡大覺,分利潤,給外資公司做配角,不去努力提升自主研發能力。雖然借著股比限制的政策福利分得了很多提成,但也是富而不強,虛胖。直到最近幾年,在國家的一再催促下,汽車國企才開始重視自主研發能力,但大好的光陰已經浪費了許多年。
有汽車國企的老總說,靠合資公司賺的錢來搞自主研發,打造自主品牌。如果放開股比限制就走不通這條路了。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但過去那么多年,中方也分了不少利潤,為何一直沒做好自主品牌?
日韓汽車企業相對于歐美汽車企業,起步都比較晚,他們成功的原因都在于注重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單干創業。再者,放開股比限制將是大趨勢。吉利汽車[微博]總裁李書福就堅持要求放開股比限制,因為放開之后,合資公司沒有中方伙伴跑政府關系,合資公司的競爭力就會大幅下滑,民營汽車品牌就能趁機發展起來。
因此,提升中國汽車競爭力,靠股比限制是沒用的,靠政策支持也不長遠。其關鍵是培養一批人,一批真心想干好自主品牌,愿意認真鉆研,踏實進步,鍥而不舍的人。有了這些人,有了這種文化氛圍,才能制定好的汽車發展戰略和汽車政策,才能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才能為中國汽車的發展提供根本保障。靠股比限制培養中國汽車競爭力,就如同父母溺愛長大的孩子,永遠做不強,反而鑄就了依賴思維,不思進取。
根據消息,股比調整后,一汽集團仍然處于控股地位,雙方股東對一汽大眾的產品規劃、知識產權、生產規劃都給予支持。合同還特別約定,合資各方將進一步支持一汽大眾提升研發能力和規劃能力,開發新能源車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照顧了中方的利益,給一汽發展提供了窗口期。如果一汽能抓住機會,不重蹈過去30年躺在合資公司成績單上分錢、睡大覺的惡習,發憤圖強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那么依然有希望提升核心競爭力。如果重蹈覆轍,或許該考慮一下解散一汽的自主品牌了。
總之,靠股比限制保護傘混飯吃的日子不會長久了。對大眾增持一汽大眾股權也不必大驚小怪,這是遲早的事,汽車國企也早該想想對策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