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鋼管業擁抱互聯網時代的路線圖分析
2015/8/28 8:33:4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互聯網”與“互聯網+”在概念上有所區別。傳統行業以既有的業務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提高為用戶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這是“+互聯網”;而互聯網技術和理念“+互聯網”與“互聯網+”在概念上有所區別。傳統行業以既有的業務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提高為用戶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這是“+互聯網”;而互聯網技術和理念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改造傳統行業舊有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升級,這是“互聯網+”。國內企業一般從“+互聯網”起步,走向“互聯網+”。
我國鋼管行業從10多年前便開始在企業內實施信息化、自動化與工業化融合,運用ERP(企業資源計劃)、MES(制造執行系統)和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互聯網思維和計算機技術,進入了“+互聯網”階段,現在應當向“互聯網+”進一步發展。
國內對互聯網思維有爭議
近年來,互聯網思維既在中國流行,又爭議不斷。這是因為,雖然人人都在說“互聯網+”“大數據”等概念,但都不能明確給其下定義。互聯網應用于各個行業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深度,因而,各人的理解和詮釋也就不同,甚至有的進入了誤區。
例如,在鋼鐵行業,鋼貿商對鋼鐵電商平臺是“又愛又恨”。所謂“愛”,指的是鋼貿商也通過電商平臺買賣一些鋼材;所謂“恨”,指的是電商平臺目前低價銷售,對鋼貿商形成了沖擊。有的鋼貿商認為,在市場需求低迷的形勢下,鋼價已經跌至20年來的新低,再多的電商平臺也無濟于事。不過,也有人認為,電商可以有效消除鋼鐵流通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具有很大的優勢。
又如,有人把互聯網思維詮釋為重視用戶、重視把各種要素有機結合,要實現各種溝通的零距離、降低交易成本等。但這些思維其實是今天所有產業要成功都必須具備的,也是基本的管理思維,并不一定要戴上“互聯網”的帽子。
所以有人認為,互聯網是傳統產業轉型的利器,而不是神器。這種觀點進一步暗示:企業的確有必要利用互聯網工具,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新組織和經營形態,但是沒有必要將互聯網思維“神化”。如國內有的金屬流通行業的大型企業就坦言,對于鋼鐵電商而言,互聯網只是手段而非本質。對此,有專家將其與互聯網的關系歸納為“+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
互聯網思維下“+互聯網”與“互聯網+”的區別在哪里?
互聯網思維在國內非常火爆,甚至出現了“恐慌性崇拜”。然而,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或懂得了“互聯網思維”的內涵呢?
如果說“互聯網+”是互聯網向商業、醫藥、金融業、傳媒等產業由“新”向“舊”的突入式地擴張和整合,那么“+互聯網”則是傳統行業以既有的業務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提高為用戶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的順勢創新。
這種觀念上的區別,使得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也似乎是“兩張皮”。例如,僅從刺激信息消費的作用來看,通過電子商務改造流通模式,或不難推動內需外需的增長。然而,有些流通企業的體制創新卻沒有因此有大的突破。目前,國內傳統企業引入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多是“+互聯網”形式。例如,有的鋼貿商就采用“實體店+互聯網營銷”。從發展階段來看,企業須要從“+互聯網”向“互聯網+”轉變。因為如果不能通過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進而提振不景氣的經濟形勢,則互聯網的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到極致。而這正是現在我們不僅主張著眼于互聯網,而且還更多地注重于“互聯網+”的關鍵之所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